分享: |
文章来源:大健康网整理亿欧智库
一、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背景
研究范畴界定
◆ 康复医疗: 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疾病、损伤导致的躯体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提高伤、病、残人士的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为专业特征。
◆ 康复医疗研究范畴:以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医学康复治疗为手段,搭建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来源:根据中国政府网和《临床医学概要》《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信息整理绘制
在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下,我国医保基金或将面临缺口
◆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深化,劳动力占比下降;同时,老年人的患病率提升,居民的医疗需求和花费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负荷再次升级。
◆ 我国医保基金的支出逐年提升,支出增速在2017年之后再次高于收入增速。其中,2020年受疫情和部分地区医保实施减免政策的影响,收支增速下降。尽管2021年底我国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达36121.54亿元,但据社科院战略研究院戈艳霞在2021年的测算显示,在现有的社保制度下,到2026年,医保基金的当年结存将首次出现缺口。预计到2034年,累计结存将首次出现缺口。
◆ 对此,国家将应对老龄化升级至国家战略水平,需要进一步促进全民健康,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减少医保基金的支出。
2015-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增速
1999-2035年我国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
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医疗保障局信息整理绘制。
发展康复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机构效率、减轻社会保障负担
◆ 康复医疗的及时干预,对于患者、机构、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对患者来说,能够改善患者的愈后,减轻家庭及个人的经济负担;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能够提升医疗质量,缩短住院周期,提高运营效率;对于政府来说,能够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
康复医疗的价值体现
改善患者愈后:减少患者疼痛、加快恢复速度、避免残疾或减轻残疾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重返社会的可能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根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9年平均的日常生活活动(ADL)为73.75%。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缩短住院周期、减少药品使用,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实现费用降低。据2017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心脏康复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比较
来源:公开信息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综合干预康 复模式效果评价》数据整理绘制。
提高医院运营效率:通过康复医疗,提高医疗治疗水平,缩短住院周期提高床位周转率。为后期DRG/DIP的实施做好成本管控。
减轻社会保障体系负担:患者重返社会,能够再次提供劳动,减少残疾补助、失业保障的支出;同时,通过改善患者预后,能减少医保基金的使用。
我国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高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政策再次发布规划和指导康复医疗发展,但仍以鼓励为主
来源:根据国家政府网站、国家卫健委网站信息整理绘制。
试点省市发布实施方案,以公立为主,逐步补充亚急性期、慢性期康复机构和人才资源,但仍需更详细的政策支持
◆ 政策引导康复医院资源补充。试点地区积极发布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补充公立康复机构资源,推动康复科建设与二级医院转型,以逐步补充亚急性期康复机构,以及稳定期康复资源,完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基础建设。
◆ 鼓励院校开设康复专业,要求卫健委建立康复人才培养和转岗等机制以补充人才。然而,面对2022年和2025年的目标值,单凭毕业生和转岗 人员数量较为有限,仍需更多政策促进人才补充。
部分试点地区的政策推动公立医疗资源补充
来源:根据地方政府网站及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我国康复医疗人才资源的补充方式
来源:根据地方政府网站、《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医保部门不断完善对康复的基本保障功能,报销项目、病种、时长较为局限
◆ 支付问题极大限制了我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对此,伴随改革实施,康复医疗的支付难题得到缓解。康复医疗的医保内项目有所增加,2016年的医保内康复医疗项目相对于2010版,新增了20个;同时,部分地区调增康复类医疗服务价格,以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 然而,国家医保基金仍以保基本为主,康复医疗相关的报销项目、病种、时长都比较局限,难以全面覆盖康复需求。
2010和2016年纳入康复医疗项目清单
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北京市康复医疗患者的报销时长
2021年部分省市康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
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康复医疗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提升,居民对诊疗的需求升级
◆ 康复医疗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极强相关性。过往,居民的消费意识仅仅停留在治愈疾病,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受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对于健康的花费比例逐步增加,对于健康的需求升级,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
◆ 因此,在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较为发达的省市,人群的意识会更快提升,康复医疗的发展会更为迅速。
二、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
需求端现状:康复医疗目标人群多元化,诊疗需求向消费类拓展
◆ 康复人群扩展:医疗康复的目标人群最早针对于残疾人群,而后疾病损伤患者、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也逐步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人群。现今,随着健康素养提升,康复医疗的需求人群扩展至运动、产后女性等群体。通过对人群的康复需求程度以及自费意愿的强弱进行分析,发现人群的需求从传统的康复领域向消费级康复延伸。
康复医疗的目标人群及需求
备注:其他人群可包括各类具备康复适应症的人群,如:肥胖人群。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康复医疗目标人群的需求特征
备注:圆圈的大小代表目标人群的规模大小。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需求端现状:由于患者康复治疗意识弱、支付能力有限等因素,康复医疗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 2020年12月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中国是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共计4.6亿人次,高于印度、美国等国家。近年来,尽管康复的理念向患者端渗透,但患者由于康复宣教弱、支付能力有限、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复医疗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 2012-2020年,我国康复的门急诊诊疗人数呈现缓慢上升,到2019年达4837.2万人次。尤其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康复医疗大部分属于择期性治疗,诊疗人次明显下降。同时,2018年康复科的出院患者占比仅为1% 。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我国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建设与国外发展差距较大,尚处于资源补充和基础建设阶段
◆ 患者在原发疾病得到治疗后,仍需要长时间的康复,主要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稳定期康复。因此,各地方政府,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完善建立三级康复体系,从而加强康复早期转介和分级诊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康复就诊率。
◆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早期介入和三级康复体系已形成有序联通,以综合心脏康复转介率为例,可达 48.0% ~ 69.5%。相比之下,我国各级医院康复资源尚未完善配置,且医联体建设仍在完善阶段。因此,我国大部分省市的三级康复体系仍处在观望和规划阶段,尚未发挥作用。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公立等级医院主要承担(亚)急性期康复需求,但资源不足,且集中在骨科和神经康复,难以负荷多元化的康复需求
◆ 等级医院需要承担急性期、亚急性期的康复服务。然而,由于各地区和医院对康复科的重视程度不一,康复资源的缺口较大。2018年随着康复热潮的退散,综合医院康复病房的配置率下降至28.46%;而我国公立专科康复医院的数量到2020年也仅有166家。
◆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虽然整体实力强,但重点收治神经康复和骨关节康复的患者,对于其他心脏康复、肿瘤康复的患者收治比例较少。然而,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全球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中除了骨关节肌肉外,感觉系统障碍、精神障碍等康复需求也较大。
2016-2018年中国综合医院的康复病房配置情况
2018年我国康复科收治患者病种
2019年全球康复服务需求占比
根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柳叶刀》绘制。
患者对稳定期康复的需求较为集中,需要社区资源的支持,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低下
◆ 相对于等级医院内康复,基层/社区康复是一种费用低、受益人群广的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姚建红曾在文中提及,国外医院的康复人均费用100美元仅覆盖20%康复对象,而社区康复人均费用仅9美元却覆盖80%康复对象。
◆ 近年来,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但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尚且低下,康复医疗能力则更处在发展早期。我国的康复体系建设依然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要建设内容,基层的康复资源极为有限。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开展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仅有2726个。
2015-2020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痛点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开信息、企业访谈信息整理。
康复医疗行业的公立资源短缺、技术与资金壁垒较低,且开放医保定点申请,利好社会办医
◆ 康复医疗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尚短,公立康复医疗资源也仍在补充阶段。然而,由于康复医疗本身对于其他科室治疗的依赖性较弱,开放医保定点申请,技术不复杂,资产投入相对于其他专科少等因素,有力于社会资本介入创办医疗机构。
中国康复医学科死亡率与HQMS纳入全部病例的死亡率比较
来源:根据《2013-2018年国家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信息整理绘制。
2020年中国康复专科医院的平均资产(万)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公立医疗资源主要满足基本康复需求,市场助力满足人群逐步升级的需求
◆ 我国现有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不完善,公立医疗资源短缺,仅能满足基本的康复医疗需求,给社会资本介入预留较大空间。社会资本通过自建、投资、并购等方式成立康复机构,其服务面向更广泛人群,覆盖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康复需求,提供更高端、更便捷的服务。
备注:箭头粗细代表满足不同层级需求的强弱,以及布局的集中度。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康复医疗产业图谱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三、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细分市场解析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细分市场概述
◆ 本章节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行业门槛、投资回报、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各细分市场进行分析。其中,布局疾病康复的企业类别较为一致,而布局产后康复、运动康复、儿童康复的机构则各有特色,需独立分析。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细分市场比较
备注:细分市场在各维度的分数越高,该市场更具备优势。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四、细分市场分析-疾病康复
疾病康复需求:人群的康复需求集中在稳定期,但该类人群对医保的依赖性较大,康复意愿较弱
◆ 需求人群:疾病类康复的目标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慢病患者、残疾人和疾病损伤人群。其中,老年人和慢病人群的数量规模最大。而这四类人群并不是绝对分割,是随着年龄、疾病状态的演变,群体的需求相互转化,相互重叠。
◆ 患者需求特征:由于医生和患者普遍“重治疗而轻康复”,所以在急性期便流失了一部分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到慢性期,超过医保报销实现,患者的康复意愿显著下降。因此,尽管四类人群的康复需求集中在稳定期,但这类人群的长期康复就诊率普遍较低。
各类康复人群的潜在数量规模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残联网站、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我国康复患者的需求特征
来源: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供给方:民营康复医疗机构补充覆盖多类人群的需求,但在资源配置上更集中于疾病损伤与老年人群的亚急性期康复
◆ 政策鼓励社会化办医,补充公立医疗资源。2012年至今我国的民营康复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快速增加,成为康复医疗资源的主要增长力量。截止2020年,我国民营专科康复机构数量达573家。
◆ 民营康复医院普遍开设多个诊疗项目,以覆盖多类细分人群的康复需求,但当前多数机构在资源配置集中在疾病损伤人群与老年人群。
2012-2020年我国非公康复专科医院数量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我国民营康复医院的布局情况
备注:星星越多布局越集中;方框颜色越深资源越集中。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供给方:政策大力鼓励老年康复发展,但市场发展缓慢,需要更具体的指导方案
◆ 老年人对于医保基金的消耗较大,鼓励政策频频发布,以推动老年康复的发展,但实际发展速度较慢。
◆ 根据“9073”的养老格局,老年人分布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三大场景。因此,除了康复医疗机构之外,养老机构、家庭、社区也需要配置康复资源。其中,康复医疗机构的目标用户为急性期康复患者,提供复杂的、紧急的服务;养老机构主要承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稳定期康复服务。然而,老年人的康复意识弱,对医保依赖性强,需求萎靡,三大场景的资源匮乏。
我国的老年康复机构的发展情况
竞争力分析:大部分民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公立机构仍然是患者的首选,促使民营机构转向差异化市场
◆ 民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行业仍处于早发展阶段,民营康复机构数量远不及公立医院。市场上仅有少数民营机构形成连锁,并建立了品牌优势;而大部分民营康复机构的整体发展尚不成熟,在机构整体实力、人才配置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空间,患者的对机构的信任感普遍较弱。
◆ 面对公立康复机构的主导地位,民营机构的布局思路开始转变。在病种选择上,从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等与公立机构相同的病种,逐步专注其他专科化病种,寻找差异化市场。同时,机构的布局方式多样化,伴随着公立医院改制,部分头部机构采用收购、共建合作的方式拓展机构。
2019年深圳市康复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行业壁垒:医保是患者的首要入口,而专业人才资源是建立口碑的关键
◆ 疾病康复,尤其是骨科和神经领域,患者对医保依赖性高。发病/术后3个月内的骨科,6个月内的神经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纳入报销,比例可高达70%。因此,患者更青睐医保定点机构。
◆ 医保定点成为了获取患者的首要入口,而后可通过医保,带动患者的自费项目。然而,我国的医保定点民营医院数量有限。
2018年民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
来源:根据国家医保局网站信息整理绘制。
◆ 口碑的建立需求要优质人才及技术的支撑。尽管2012年至今康复医师的数量总体呈现增长,但2020年人员配比为3.4人/10万人,与政策制定的2022年目标值6人/10万人口相距甚远。
◆ 多数民营康复机构不具备人才培训资质与能量,且职称晋升困难,因此,民营机构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部分机构甚至没有康复专业医生,或者年龄断层。同时,零经验康复毕业生及无证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机构在医生和患者处的口碑下降。
2012-2020年中国康复科执业(助理)医生数量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机构经营:多数机构患者缺乏稳定客源,生存难以为继;少数机构通过收购成熟医院,快速积累口碑
◆ 尽管康复医疗是适合于社会办医的领域,但相比于口腔、眼科等领域,民营康复机构的连锁化、集团化经营不足预期。民营康复机构之间的差异较大。大部分机构难以与医院形成稳定合作,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盈利难。2016-2019年以民办为主的康复专科机构净利润率逐年下降,仅在2020年稍有上升。
◆ 少数能够盈利企业多通过收购已经成熟的康复医疗机构,并致力于专科化赛道,从医疗质量、人才战略、运营模式、流程管理、人文服务、后勤支持、品牌整合等方面对收购医院进行提升,从而快速建立口碑,获得稳定患者。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整理绘制。
来源: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五、细分市场分析-产后康复
产后康复需求:适应人群扩展,且需求多样化,但由于女性在产后闲暇时间少,机构康复人群占比低
◆ 女性在产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为解决此类痛点,产后康复行业顺势而生。随着产后康复的发展,其目标人群也在逐步扩展。其中,约有1/3产妇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其中尿失禁最为常见。因此,盆底肌康复作为基础项目,刚需性较强。
◆ 在需求服务上,随着人群对美的关注提升,产后康复已经从较为刚需的盆底肌、骨盆、腹直肌修复,延伸到对身材管理、美容护理等升级的需求。由此,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 然而,由于产后女性多难以脱身,外出康复治疗时间少,实际产后康复机构的渗透率仅有20.6%。
来源:根据《财富时代》信息整理绘制。
供给方:产后康复行业门槛较低,多类企业布局,并不断寻求多服务融合
◆ 产后康复的行业壁垒较低,近年来,随着人群产后康复意识的提升,多类企业布局这一赛道。除原有的公立医院盆底中心和民营妇产医院之外,新兴起的专业产康中心,及医美机构、月子中心、美容院、推拿按摩院等也涉足这一领域。
◆ 随着需求的多元化,医疗类机构从单纯提供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项目,扩展到形体修复,心理康复,甚至美容、按摩、母婴用品店等非康复医疗服务;而月子中心、美容院类等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也进行多业态融合,涉及医疗项目。
产后康复市场的参与方变化
产后康复服务的供给方及服务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竞争力分析:盆底肌修复项目中,医院最具优势;而全链条服务中,医疗级产康中心对生活类中心的威胁更为直接
◆ 根据产后康复项目介入的时机不同,42天内和42天后的产后康复机构之间错位竞争。服务项目上,以盆底肌项目最为集中,如果产妇需要单项服务,医院是最大竞争者,38.7%的产妇会选择在医院康复。如果需要全链条服务,则更适合产康中心。其中,医疗级产后康复中心、生活类产后康复之间的竞争更为明显,而医院、月子中心等则与康复中心之间可以相互合作。
各类机构的服务能力
备注:颜色深浅代表各项服务能力的强弱。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机构经营:投入成本低,盈亏平衡周期较短,其中,医疗级的潜力更大
◆ 对比产康中心经营情况,虽然两类机构的服务费用较运动康复低廉,盆底修复价格约为200元/次。但产后康复中心的整体投入成本相对其他细分市场少,机构的回报性仍然较好。据多位从业者表述,一、二线城市机构的盈亏平衡周期可在6个月至1年。
◆ 尽管医疗级产康中心在各类成本上都不具备优势,但是由于机构良莠不齐,行业对与非医疗类机构的信任感有所降低,医疗级产康中心具备的专业资质优势,将会给顾客带来更系统性的治疗,项目的丰富性得到提升,其发展潜力更强。
产后康复中心的运营情况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六、细分市场分析-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需求:适合所有需要运动治疗的人群,但多数人群认知存在偏差
◆ 运动康复潜在需求较大:随着运动的普及,我国7岁以上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超37.2%,运动损伤人群逐年增加。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陈世益教授表示我国有超过35%的国民参与运动,其中,10%的人可能会发生运动损伤。而今,运动康复的范畴从运动员、运动人群, 拓展至所有运动康复训练需求的人群。
◆ 运动康复渗透率低:人群对与运动康复的态度较好,41.2%的人群认为非常需要,但是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导致实际进行运动康复的人较少。
运动康复人群
来源: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信息整理绘制。
2020年居民对运动康复治疗的态度与认知
来源:根据《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整理绘制。
供给方:运动康复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已有小型连锁机构出现,其中,诊所类连锁机构更加获得资本青睐
◆ 运动康复机构主要包括康复医院、运动康复门诊/诊所、工作室及健身房等类别。伴随着政策的推动与运动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对于运动康复的热情高涨。自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始,运动康复门店数量上升,到2020年已达370家。
◆ 当前,部分运动康复机构已经形成连锁,但多为小型连锁机构,尚未有大规模连锁出现。资本也推动行业发展,汇总近期的融资信息,其中,资本对诊所类连锁机构更为亲睐。
我国运动康复机构数量
备注:主要为运动康复诊所和运动康复工作室。来源:根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数据整理绘制。
部分连锁运动康复机构
备注:机构按连锁数量从多到少排序,*有2家在建。备注:数据截至2022年4月1日。根据天眼查信息、绘制。
竞争力分析:医院和运动康复机构应承担不同阶段的康复服务,但由于患者的认知偏差,导致二者形成直接竞争
◆ 运动康复康复服务与院内康复存在较大程度的人群交叉,患者在损伤后,会首先倾向于选择到医院治疗,并留在医院内的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而运动康复机构则为次要选择。
◆ 然而,运动康复应与医院内康复分工合作,承担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康复服务。医院康复主要恢复基础的活动功能,而运动康复是以从基础康复到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状态为目的,且以高端康复需求人群为目标。由于群众对与运动康复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了运动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之间的竞争。
运动康复与医院内康复的关系梳理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运动康复与医院内康复的对比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竞争力分析:运动康复诊所虽数量少,但基于创始人的背景,竞争力较强
◆ 运动康复机构中,非诊所类工作室数量较多,而诊所类机构数量占比仅10%左右,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然而,对比创始人背景、机构性质等、承接项目等方面,诊所类机构的天花板更高,优势更为明显。
◆ 创始人是核心优势。运动康复诊所的创始人多为具备多年经验的康复医生。其中,创始人背景为医生的机构大多自带一定的顾客资源与口碑, 也是门店的技术担当,能提供更为系统性、专业性的治疗,凭借背景资源引进专业的医生资源和患者,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运动康复机构对比
备注:其他机构包括除工作室外的非医疗资质的机构,如私教中心等。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机构经营:半数以上机构能够盈利,其中,运动康复诊所的运营成本较重, 但收入的可拓展空间更大
◆ 运动康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尚可。据亿欧通过多位企业专家访谈了解,在一线城市,50%以上的机构能够实现盈利,仅不足20%的机构面临亏损。对比运动康复诊所和工作室的经营情况,在人力成本、设备成本、房屋成本等方面,诊所由于合规性要求,其成本平均为工作室的2倍。
◆ 在收入方面,稳定的获客渠道是影响是机构能否持续的主要因素。机构通过异业合作、医生转诊、线上广告、新媒体营销等多重渠道并行。其中,运动员与健身背景的工作室的主要客户来源于健身房;而诊所则可通过医生多点执业,采取医带患的形式,具有较高的依从性。
运动康复机构经营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七、细分市场分析-儿童康复
儿童康复需求:父母的康复需求广泛,但治疗率仍待提升
◆ 康复人群:我国儿童康复由脑瘫开始扩展,现主要涵盖患有脑性瘫痪、癫痫、脑炎后综合征、脑外伤后综合征等神经系统损伤疾病,以及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导致智力、听力、精神、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的特殊儿童。
◆ 康复需求广泛:患儿面临多方面的发育障碍,需要康复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干预。与此同时,父母在特殊儿童的测评、教育、康复训练以及安置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 康复就诊率低:父母作为患儿的主要照护者,主导了儿童的康复治疗。据调查,父母对于康复的态度较好,但由于疾病检出率、父母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儿童康复也呈现出较低的康复就诊率,平均的康复就诊率不足30%。
来源:根据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中国康 复理论与实践》整理绘制
供给方:医院与康复训练机构相协同,重点关注脑瘫、自闭症等疾病
◆ 我国儿童康复的主要途径包括医院康复、机构康复,以及社区/家庭康复。相比之下,医院的数量相对较少,儿童康复资源稀缺;而非医院性质的康复训练机构的市场占比较大,是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景之一。同时,康复手段从最初仅开展以脑瘫为主的儿童神经康复与研究,不断延伸出“康教结合”模式,并关注到父母的需求。
◆ 机构的病种选择:在病种选择上,市场对于脑瘫和孤独症的患儿较为关注。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来源:根据《医学信息》整理绘制。
供给方:康复机构聚向自闭症领域,以民营为主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数量在近年来快速增加
◆ 自闭症的发病率已接近1%,全国的自闭症患儿数量已接近300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其发病率增速较快且危害较大,而药物并不能对症状有明显改善,所以自闭症患儿长期的康复训练得到市场关注。近年来,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数量逐年攀升,部分从事言语、听力等康复机构也逐步向自闭症专科集中,截至2020年在残联官网收录的机构已经达到2681家。
◆ 民营康复机构占比较大,且多以康复训练机构等形式布局,成为了儿童自闭症康复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的训练机构良莠不齐,小型的非正规军占比近40%。
2010-2020年我国自闭症康复机构数量
来源: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整理绘制。
我国民营与公立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比例
来源:根据天眼查数据整理绘制。
行业竞争:部分康复训练机构已形成品牌优势,其中,康复治疗的专业性是核心竞争力
◆ 儿童康复行业市场整体较为分散。其中,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发展较为快速,已有部分机构形成口碑优势,如:以琳、大米小米、恩启、东方启音等机构,成为了家长们的首要考虑对象。
◆ 参考家长们在选自闭症机构时考虑的因素,康复方法的适配性、系统性、成功案例数量等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学生的规模、家长能否陪同,而连锁机构数量、位置、环境、价格等因素也会协同考虑。
部分家长优先考虑的康复训练机构
备注:数据截至2022年4月1日。来源:根据天眼查数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机构经营:康复训练机构之间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发展需突破多重困境
◆ 儿童康复机构收入相对较低:儿童康复机构多以单店经营为主,连锁化机构占比仅为18%。平均到店患儿数量30-50人/日·店。由于,机构的同质化水平较高,导致机构通过价格竞争获得优势。康复训练服务多以套餐形式销售,一、二线城市机构的平均价格300元/课时,相较于运动康复行业低廉。
◆ 机构经营成本较重:儿童康复同属于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康复师与学生的配比低。且行业内滥竽充数的机构较多,需要通过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机构中脱颖而出,因此人员成本较重。同时,机构的营销和房屋租金也都是重要支出项。
来源:根据《2020年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书》,企业访谈、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八、科技赋能康复医疗行业创新
新型技术与康复结合,以提升康复机构的“医教研”能力,但现阶段多数方案处在探索初期
◆ 康复机构在提升“医教研”能力时面临多重痛点,可以概述为:行业缺乏标准、医疗管理粗犷、医疗服务低效、教学培训不足、研究缺乏数据。
◆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和应用,部分企业将新型技术与康复场景结合,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缓解康复科面临的痛点。行业对康复医疗信息化、远程康复、数字疗法、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领域的关注集中,但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行业需求展望仍有差距。
来源:根据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康复医疗信息化:通用型系统难以支持康复医疗多角色联动与治疗评定的需求,而专科化系统的开发已较完备,正处于推广期
◆ 临床业务与康复医疗的模式不同,康复科在日常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工具。尤其是在治疗与评定环节,流程复杂,涉及人员众多,通用的信息化产品难以满足康复医疗的业务需求。
◆ 随着政策对康复医疗的推动和电子病历评级的要求,市场已关注到这一机会。部分综合信息化、康复器械、康复专科信息等厂商,适配康复科需求,研发了专科系统。然而,由于大部分医院对于康复科的重视不足,对于康复医疗信息化的认知较弱,使得康复信息化的应用率低。
康复医疗信息化赋能机构精细化管理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2020年我国综合医院康复信息化的使用率
来源:根据《2021年全国健康信息化调查报告》、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远程康复:行业尚在萌芽期,其中,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领先布局居家康复场景,而院间平台需待医联体和信息化的建设
◆ 我国的康复医疗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大量康复人群需在社区/居家进行康复,但该场景的资源配置更为初级,患者面临居家康复难。由此,远程康复能够链接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政策和市场的推崇。
◆ 远程康复模式的探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面向患者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另一类则,由政府或公立医院主导的,面向社区康复中心的康复协同平台,从而为居家康复患者提供支撑。然而,尽管远程康复有其优势,但由于基础的硬件和配套的支持尚不完善,院间远程康复的企业布局和发展更为滞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则积极发挥其优势,填补这一空白。然而,两类发展都处于萌芽期。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数字疗法:产品获得Ⅱ类证只是流程问题,而商业化才是现阶段行业发展 的瓶颈
◆ 随着数字疗法近年来在我国的探索加深,部分企业展开对“数字疗法+康复”的研究。数字疗法在康复领域的探索集中在运动康复,及神经精神类,尤其是儿童康复领域。主要参与企业多为康复机构和技术型企业背景。当前,我国数字疗法的发展处于导入期,我国已有部分数字疗法产品获得Ⅱ类器械许可。但目前获得Ⅱ类正只是流程问题,未来下半年,预计将有一批企业将获得审批。
◆ 数字疗法产品商业化进程漫长,院内市场中医保是最核心的支付方,但由于医生教育在初期,且收费条目尚未获批,短期内尚无法进入公立医院和医保收费目录。通过互联网医疗及其他方式链接院外市场,并结合商保与自费是现阶段的最优解。
部分数字疗法+康复的企业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部分数字疗法企业的路径探索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康复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扩张期,企业正集中进行院端商业化探索
◆ 康复机器人可以提供有效的辅助训练、减少人员陪护、缓解康复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具有广阔市场刚需性。2016年前后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现已进入扩张期。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的机器人已经获得了医疗器械许可证,面向院端开启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化探索,并储备规模化生产能力。
◆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康复机器人产品大部分设计与需求并不适配,行业面临着适用性低、效率低等痛点,医院的获得感尚不强。企业在入院环节仍然有一定难度。此外,部分企业也在探索C端社区/居家场景的轻量级产品和商业化机会。
我国康复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
来源:天眼查信息、企业访谈、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我国康复医疗机器人的发展痛点
来源:天眼查信息、企业访谈、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脑机接口:BCI+康复可突破传统治疗方法的限制,但行业壁垒高,产品仍处于实验阶段,企业尚没有造血能力
◆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作为新兴技术,在脑卒中、闭锁综合症、脑瘫、脑外伤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康复过程中都有无限的可能。根据其康复临床应用,BCI可分为辅助型或康复型。其中,康复型中BCI+康复机器人促进主动运动康复成为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 由于脑机接口的技术门槛高、研发资金投入重、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一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我国对于脑健康的重视,神经疾病患者的增加,以及资本的推助,国内已有部分企业投入这一领域。然而,基于BCI+康复的应用仍然面临多重技术挑战,至今还停留在实验研发阶段,距离市场化仍有距离。现阶段,企业发展仍需有持续的资金支持。
脑机接口在康复领域的应用
来源:根据CNKI、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BCI+康复机器人进行主被动运动康复训练
九、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趋势
机构趋势:公立康复资源扩增,民营机构在短期内的压力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机构差异化发展
◆ 未来中短期内,由于政策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康复科建设,以及一二级医疗机构向康复科转型,康复医疗资源得到补充。与之相反,患者的需求增速在中短期内虽会有所提升,但尤其在试点地区,或将不及服务的补充速度。所以在较为有限的市场空间中,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将会进一步与公立资源正面交锋。
◆ 民营医疗发挥协同作用,不同于公立医疗机构,民营机构难以真正加入三级体系,在基础康复领域缺乏竞争力,而将集中补充高端、专科化病种的康复需求。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机构趋势:医疗级产后康复中心数量增加,并进行资源整合,引导行业将向规范化发展
◆ 追溯医美行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序发展后,自2017年开始行业监管日趋严格。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康复医疗行业也必将遵循这一发展轨迹。其中,产后康复行业发展加快,非医疗人员行医问题屡见不鲜,行业密切关系妇女儿童的健康,需首先被规范。
◆ 未来一阶段,产后康复领域,医疗级产后中心数量将持续增加,并以规范化经营树立行业标准,进而引导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医疗级中心也将在此时逐步壮大,整合生活类产康中心,采用产康领域的“蒲公英”式布局,拓展覆盖范围、提高用户粘性、建立标准化服务。
来源:根据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设备趋势:企业将聚力创新,其中,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首先加速
◆ 伴随着各地区康复医疗机构数量的增加,中游对于器械、药品等的需求会增加。然而,康复设备同质化严重,面对新增市场,创新是企业未来着力发展的主要方向。部分上市企业,如翔宇医疗、伟思医学等都聚焦创新,近年来公司的研发费用不断增加。
◆ 康复信息系统、康复机器人赛道的创新都较为集中。其中,亿欧认为,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将尤为迅速。一方面,其技术正从被动式康复向主动式加速探索。另一方面,市场对产品逐步认可,政府招标数量持续提升,部分地区也探索将康复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而市场的投资热情也较为高涨。
部分上市康复器械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
来源:根据公司财报信息整理绘制。
2016-2021年中国康复机器人招标
来源:根据亿欧数据信息整理绘制。
支付趋势:社保和商保将进一步为康复医疗行业发展护航
◆ 康复医疗的支付问题限制行业的发展。循迹当前的医保和商保发展,未来,康复医疗的支付压力将逐步降低。社会保障制度中,我国将继续医疗支付改革,升级康复医疗的支付方式。另外,在部分地区也已经展开了多元化付费的尝试。此外,长期护理保险、工伤保险的服务内容拓宽,涵盖一部分康复医疗费用。
◆ 而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保障作用,首先关注老年人的康复需求,整合康养服务资源,在产品中纳入康复医疗服务。尽管当前的康养保障力度较弱,但遵循美国康复医疗保险的支付路径,或将有更多的服务被纳入商保。
来源:根据政府网站、企业访谈和公开信息整理绘制。
往期推荐
文章由本公众号采编,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关注本公众号“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回复数字选择您想了解的内容。回复“1”了解2022广州国际康复论坛;回复“2”了解2022广州国际康复设备展览会精彩回顾.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