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矶崎新经典作品赏析

来源:世展网 分类:品牌展行业资讯 2023-02-10 20:47 阅读:16153
分享: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矶崎新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1岁。

生平简介

矶崎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2019年3月5日,日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设计理念

反建筑史(“未建成”的作品)

在矶崎新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所以想理解矶崎新,得先理解那些“未建成”的作品。

建筑作品及建筑观

在矶崎新的早期作品中,很多是由大块的混凝土墙构成的笨重体块的组合,呈现出一种透入地层的沉重感.如他早期完成的“空中城市”1号方案,将螺旋状的办公室跨桥和柱芯体重叠、交织、穿插布置在一座希腊陶立克柱式寺庙似的断垣残壁中,矶崎用诗人玛利奈蒂的语调明确地解说他的意图:“废墟(断垣残壁)是今日城市中的一种状态,未来之城市总有一天本身也将变为一堆废墟。”实际上,矶崎新只是借手法主义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废墟”隐喻暗示不稳定感及物质世界的不可靠(难以信任),废墟隐喻包含两种意义:首先,它于心理上的忧虑和不安状态密切相连;其次,它象征着丧失了完整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废墟是一个暴露于宇宙世界中的不完整的片段.矶崎的真实目的是以此来诱发人们的思古之情,从而自我臻善,回复完善的状态。同时还用画面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再建过程: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城市的芯体被安放在若干希腊帕提农神庙的废墟上,呈现出一派超脱时间、空间的景象。在这个看似毫无目的的、奇怪的世界中,进步与死亡两者极其自然地并存,并指向一个不可思议的、谜一般的茫茫远景,使观者置身于一种悲壮的气氛之中。

对于日本与西方的认识

矶崎新没有采用民俗化的手法去追求作品的“日本味”,他既反对西方图式,又反对日本图式,力图创造一种表现日本和西方建筑传统之间的应力关系的建筑辩证法,他的建筑既是西方式的又是日本式的矶崎曾把自己的职业描述成“一位永恒的中间媒人”,亦指他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他把二元论(即日本和西方的情感、逻辑方式及各种题材)的特征当作寻找自己特色的工作方式,另外他把建筑作为诗篇来处理,用他那极其日本化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感觉——一种看似虚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从而引起那些与他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人的同感和赏识。

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认识

矶崎新说:“至少,在我心目中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基本条件是:“他必须怀有一种足以代表他自己的、为他个人所特有的建筑观念——这种观念能随时对整个社会现象(包括逻辑理论、规划设计、现实和非现实……各种现象在内)做出有机的反响。”可见他所追求的建筑师的内在价值——具有独立的“个人”观念,并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个人主义”,恰恰相反,正因站在他苦苦寻找的最有利的观察点上,他才得以开阔视野,加之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表现力,使他总是走在社会需要的前面,以充满激情和意趣的作品强烈地吸引着人们。

建筑师在创作时冥思苦想、反复构思的表现与他创造结果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干扰因素,即在所有行为中,建筑是一种转弯抹角的、最费周折的表现过程,一项建筑计划在未最终实施完成前,必须具备得到社会认可的先决条件,对矶崎新而言,他是在一些欣赏他的才能的知音们的要求和赞助下在家乡进行工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建筑师”,他在家乡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并只有在有人支持的情况下发挥。”他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些是纯粹的“有机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历史素材、观念则难以理解。

对于表现和理智的认识

矶崎新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和谐、均衡、完整、统一”的经典构图原则的约束,在“多元、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机理;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他突破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而追求暧昧、模糊、变幻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然而,矶崎新的激情是有节制地加以表现的、逻辑性极强的、有着充分的依据的。矶崎新并不是在简单地、意气用事地与“现代主义”唱反调,他的建筑是在现代建筑的辩证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源于他对现代建筑的深刻理解,他在建筑中所运用的处理手法既丰富又很巧妙,但他并不玩弄技巧,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条不紊地将情感如实地表达出来。

经典作品赏析

01

大分县立图书馆

1962-1966

日本大分县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矶崎新的早期职业生涯开始于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而且就在他的家乡——位于九州岛上的大分县。大分县立图书馆(后更名为大分艺术广场)是这位建筑师初出茅庐时的接到的项目委托之一,也是一个更广泛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凸显了矶崎新的“成长型建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规划不应该保持静止,而要着眼于成长和进化。

建筑物组织形式的灵感来自与人体的类比,主要的实现方式是裸露混凝土,并通过天窗和窗户,让自然界的光明和黑暗直接进入其中。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02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1971-1974

日本群马县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所接受的第一个博物馆项目委托,并以这位建筑师的“虚空艺术画廊”概念为基础。它由一系列立方体组成,包括一个矩形的主干和突出的两翼。“立方体”概念延伸到大厅和画廊等室内空间,以及包括倒影池在内的外部区域。此后,博物馆经过扩建,增加了一个餐厅(1994年)和一个当代艺术厅(1997年),但所有续建工程都延续了最初的几何手法。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03

北九州中央图书馆

1973-1974

日本福冈

照片由FUJITSUKA Mitsumasa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北九州中央图书馆的灵感来自Etienne-Louis Boullee为法国国家图书馆(1785年)提出的设计意向。

矶崎新用预制混凝土材料实现了对新古典主义拱形天花板的现代诠释。该建筑有两个大型桶状拱顶,先并驾齐驱,后分道扬镳,与排列在外墙上的矩形窗户形成鲜明对比。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04

筑波中心大厦

1979-1983

日本茨城县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筑波中心大厦位于日本战后首批新兴城市之一筑波市,这座市民活动中心意在同时唤起人们对“废墟”和“重建”的记忆。综合体涵盖了音乐厅、信息中心、酒店、餐厅和购物中心——这些就是让城市焕发生机所需的全部设施。项目的焦点是一个下沉广场,或称之为“论坛”。面向广场一侧的外墙采用了多种造型,外观饰面则采用质感反差巨大的材料,如光滑铝材与混凝土、粗糙与抛光的花岗岩、抛光与未抛光的瓷砖等。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05

当代艺术博物馆

1981-1986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渲染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是这位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日本以外的第一个国际项目。这座下沉式红色砂岩建筑的建设地点充满挑战性,并且特意与周边地区的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有着桶形拱顶的图书馆和镀铜的金字塔位于地面以上三层,但参观者则必须拾阶而下,造访由四个地下楼层构成的画廊。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06

圣乔治宫体育馆

1983-1990

西班牙巴塞罗那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圣乔治宫体育馆专为1992年夏季奥运会而设计,但至今仍然是巴塞罗那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这座多功能建筑位于Montjuic山坡上,部分位于地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座能够容纳17,000人的设施的外形轮廓。巨大的圆顶屋顶及其标志性的凸窗在地面上完成,并用了20天时间就升举到建筑物的顶部。屋顶高出竞技场地面45米,覆盖着宽敞的内部空间,并给人以轻盈感。建筑物的外饰面采用了普通砖、瓷砖、金属锌和石灰华等从本地取得的建材。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07

水户艺术馆

1986-1990

日本茨城县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水户艺术馆是为了纪念水户市成立一百周年而建,这座文化综合体由剧院、演出大厅和当代艺术画廊组成。这座地标性的四螺旋塔由56个不同方向的三角形面板组成,其灵感来自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无穷圆柱”(1938年)。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08

奈良100年会馆

1992-1998

日本奈良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奈良100年会馆为纪念奈良立市一百周年而建,是矶崎新从一次国际竞标中赢得的项目,堪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结合。考虑到其所处地点、位置和朝向,这座建筑被设计为独立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倾斜的外形和灰色瓷砖饰面,向附近著名的东大寺(始建于公元734年)致敬。建筑内部采用多功能设计,适应各种活动、集会和会议。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09

多穆斯博物馆

1993-1995

西班牙拉科鲁尼亚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这座致力于探索人类自身的互动科学博物馆坐落在Orzan湾的一个废弃采石场。朝向海边的外立面形成一个弯曲的防护墙,以石板饰面,看上去很像风帆或贝壳。另一侧的外墙则由本地取材的花岗岩砌成,形状曲折,类似折叠屏风。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10

美浓陶瓷公园

1996-2002

日本岐阜县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这座陶瓷博物馆位于层叠的山谷中,包含画廊空间、会议厅、茶馆和公用工作室。它保留了周围的植被,同时借助户外露台、观景台和玻璃幕墙,成为地形地貌的自然延伸。从建筑物上升起的两个灯箱暗示着其内部所容纳的展品。整个建筑物采用了本地取材的粗陶砖和陶瓷,而钟摆式结构和悬挂支柱确保了馆廊及其内部的展品免受地震危害。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11

冰球馆

(2014年更名为Pala Alpitour)

2002-2006

意大利都灵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这座可容纳12,000人的体育场最初是为2006年冬季奥运会而设计,其灵感源自“隐形建筑”概念。建筑保持了对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四个楼层中有两个沉入地下,从而在整体高度上与附近的1934年世界杯体育场相辅相成。不锈钢和玻璃构成的外墙,无论在白天或夜晚都能够营造出光彩。内部采用适应性结构,如伸缩看台和移动平台等设施让空间演变成为可能,方便举办其他体育赛事、音乐会和各类会议。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12

安联大厦

2003-2014

意大利米兰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安联大厦是意大利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也是米兰市的新地标。这座50层建筑物的修长身姿显得愈发挺拔。外部有三层玻璃幕墙,以每六层楼为一组构成弯曲,以减少阳光反射,同时又彰显出建筑物的自然光照明特色。这种垂直结构与圆形结构相接的外观营造出轻微的运动感。用金色涂装突出的四个外部支柱能够抵抗震颤,而其多功能的内部结构则能够灵活安排办公空间。矶崎新经常与当地建筑师合作,在这座大楼的设计过程中,合作伙伴是Andrea Maffei的意大利工作室。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13

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

2004-2011

卡塔尔多哈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作为中东最大的展览中心之一,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的三个主展厅和多个灵动会议空间总共可以同时接待高达10,000名来访者。建筑外墙令人联想到两棵大树,其灵感来自Sidratal-Muntaha,这是一种伊斯兰圣树,象征着第七天堂的尽头。树木造型包围着外立面上的玻璃幕墙,并支撑着屋顶。建筑经过精心设计,并采用了节水和能效方面的最新技术,在可持续性方面的成效堪称典范。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14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008-2014

中国上海

照片由Chen Hao提供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14年落成,正值这个亚洲最古老交响乐团的135周年纪念。两个演出大厅的设计是与声学大师丰田泰久合作完成,可分别容纳1200名及400名听众。借助最新技术和敏感材料,两个大厅都为听众营造了亲密的听觉平衡。这座表演艺术建筑位于上海市老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四周的喷泉可抵消下方地铁轨道的震动。内部采用竹编敷面的反射板和用北海道柏木制成的舞台地板,建筑物外观的亮点包括陶土砖饰面以及一座中式花园。

照片由Chen Hao提供

照片由Chen Hao提供

15

琉森音乐节新方舟音乐厅

(由Anish Kapoor和矶崎新联合设计)

2011-2013年、2014年,日本宫城县

2015年,日本福岛

2017年,日本东京

照片由Matsushima的Iwan Baan提供

Ark Nova意为“新方舟”,受琉森音乐节委托,由Anish Kapoor和矶崎新联合设计,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一项举措。球状结构的PVC涂层聚酯薄膜能够快速充气和放气,音乐厅也由此得以在多个地点巡回。最初的巡回范围是受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及海啸影响的地区。这个充气的移动表演场地能够为多达500位观众呈现一系列表演艺术,并已成为重建精神的象征。

东京

仙台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经典作品资料来源: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所有图片说明的作者均为矶崎新、全文所有图像的版权均归相应摄影师和艺术家所有。

注:文来自COA中外建筑》公众号本文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请回复“转载”获授权。

欢迎关注《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传播全球家具设计室内装饰领域流行趋势宣传优秀的设计师及其作品推介知名品牌及其产品发布家居行业资讯引导大众消费潮流投稿邮箱: fidjournal@163.com官方网站: www.fidchina.com电话:0731-85623185/85623183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