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在当下,3.28亿Z世代已成为社交型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追求个性、年轻高质、消费力强则是他们的重要特征。其中,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00后购买非遗好物的热情最高,可以见得,Z世代对于国潮的喜爱和消费力是前所未有的。
非遗国潮的核心是“国”,底蕴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表现形式则是“潮”。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走向年轻化的路上,成为Z世代重要的“社交符号”。
2022年末,数字敦煌素材开放库正式上线,再次让行业产生深度思考:非遗国潮该如何结合当下新人群、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后产生的新事物,以及新的展现方式,实现文化传承呢?
科技搭台,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月,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问世。这套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正式向全球开放,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重塑文化发展模式。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是在国家指导下,基于敦煌学研究成果、石窟数字化海量资源,借助先进技术,素材库创新性地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的又一次数字化升级。同时更是区块链在文博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底层技术支持数字资源的确权保护。
素材库里的每一张图,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灵韵。这些素材将全部上区块链,每次授权、支付、下载都及时存证,都有迹可循;
素材库还是服务创作者的共创平台,具有创作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可以下载素材进行“二创”,作品再次上传入库后,经过智能内容安全审核及专业审定后,分享给更多人欣赏与使用,形成创作者生态的正向循环。
未来,敦煌研究院还将基于共创打造新的内容IP,逐步丰富素材库内容,完善授权场景,探索更多合作形式,让数字化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非遗数字化,构建文化传承新模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国潮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尽管“非遗”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失去了一部分传承的空间,或已渐渐消亡或缺乏生命力,在执行层面上仍有许多难题,但在以数码技术为前提,媒介融合为潮流的媒体背景下,“非遗”的数字化储存和传播可以实现“N次方”。
数字化档案共享
目前,非遗数字档案已经成为传统物态档案之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又一主要资料模式。
在对定向项目和传承人的图像、文字、音像等基础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后,为项目拍摄高质量纪录片,为传承人拍摄口述史影像,成为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记录的任务。与此同时,加速推动优秀成果的研究利用,实现文化数字资料的社会共享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比如以全景式云游故宫(WEB端/微信小程序)或以直播/短视频形式云逛故宫(抖音APP)为代表的云游云展服务渐渐兴起。
另外,非遗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推进智能场馆服务,通过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结合,以图文影像超链接、全息投影、智能互动的方式,让非遗线下展示空间变得更加鲜活,叙事更为形象,更深层次地诠释非遗内涵与价值,从而满足参观者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和文化需求。
短视频&直播
线上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改变非遗传承发展生态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提供了一组数据:在抖音平台的非遗题材内容创作者中,80后占35%,90后占26%。在快手上,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超过96%,其中琵琶、面人、昆曲等深受90后、00后喜爱。
网络直播也开始成为传统文化的展播互动平台。2022年8月,抖音直播启动“DOU有国乐”计划,面向民乐爱好者、专业民乐人、民乐机构、民乐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带文化的新玩法。直播间内可互动可打赏,既增加了非遗文化与大众的接触面,也让传承人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改善。
这种网上非遗展播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形式灵活,受众面广,直接高效,是非遗走近大众的便捷途径。但也要看到由于网络资源来源纷杂,内容上存在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情况,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进一步提升内容价值,做好质量品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数字藏品实物定制
线上消费和传播带来发展增量,电商、私域渠道和平台为主体的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从2021年开始,数字藏品开发成为非遗数字化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多达38家,中国各个非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超过1.5亿元。其中,针对国潮非遗等类型在发售当中经常出现秒空的现象,足见年轻人对非遗数字产品的喜爱。
2022年4月,国内数字藏品领域头部平台“鲸探”特别上新了三款以城市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数字艺术藏品,不到1分钟,这三款总量6万份数字藏品便被抢购一空。这次的藏品多了实物的赋能,收藏家可以在抢到任一款藏品后,可一键付费定制AI设计、生产且与藏品相对应的丝巾实物。
这种尝试延展了用户拥有数字商品的使用权益,这也将拓展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此前,数字藏品主要用于数字世界,比如付款码皮肤、红包皮肤,生成为社交媒体头像等,现在还将有助于实体消费。
除了以上较为流行和成熟的方式,在推广其他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同样要选择贴合其差异化内涵的数字化表现方式:
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类而言,主要围绕视听体验进行设计,如曲艺中的方言可以做数字化衍生展示的亮点;对于传统工艺技艺类而言,交互体验是设计的亮点,如手艺的多媒体虚拟教程与实物制作的体验;传统节庆仪式类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则旨在营造情境模拟的最佳效果,如民间元宵社火、节庆庙会盛况的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其中场景营造与氛围营造的到位与吻合是一个关键点。
在一个经济文化加速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生存的必然之路,也是加强民族自我认同、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非遗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形式下,坚守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初心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的机遇下,CSF文化会作为亚太地区领先的文化和办公用品贸易平台,深耕中国文化和办公用品产业的专业度和影响力,为品牌、企业打造更前沿的品宣、营销策略,除了延续国潮之下的“金榜题名”主题活动,在展会现场将推出更多新奇有趣的活动板块,为文化用品从业者、爱好者带来一场行业盛宴!共同探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近距离触摸文化产业脉搏!
更多精彩内容
热点:周边都是智商税?背后的营销逻辑才是“真香”
第117届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
2023.5.30-6.1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作为亚太地区领先的文化和办公用品贸易平台,诞生于1953年的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CSF文化会)可谓是行业常青树,经过多年的发展,CSF文化会已经成为文化和办公用品行业新产品、新设计、新渠道和新观念的盛大年度聚会,同时也是全球文化和办公用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了解更多:www.chinastationeryfair.com
CSF文化会官方媒体渠道: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百家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今日头条
哔哩哔哩
抖音
企业/新品资讯投稿、转载请联系:
Iris.yang@comexposium.com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