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录于话题
企划前言 / Introduction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是由广州设计周携手木里木外于2018年联合今日头条、建E室内设计网、《现代装饰》、澳门日报、澳门有限电视、《漂亮家居》及两岸四地多家媒体及百家设计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旨在盘点影响华语设计圈的室内设计领袖人物,与他们共同畅谈华语设计这些年的发展、变迁、机遇、挑战与未来畅想。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大型系列纪录活动,以一榜、一礼、一谈、一刊、一片、一览、一宴的形式,立体式回顾致敬华语设计走过的这些年,致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致敬他们塑造了华语设计的黄金时代。
RCHA设计院院长——朱柏仰
HBI FORUM
进击的脚步并未止步于此,当工作室步入自主创意的实践,朱柏仰又为人生安排了另一个重要的机遇,便是自进入建筑系便生发的去英国伦敦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研究所建筑设计念书的夙愿,这时候终于成行。AA在设计师生涯中的重要影响,早已不必详细言说。带着实践的总结,创始人和求学者的身份彼此交织,无疑是一次有着足够准备的充电。这一阶段的国际视角,以及AA所生长出的设计逻辑思维,在他接下来的教学相长的职业生涯中,酝酿出了更大的可为天地。1996年,回到台湾之后的朱柏仰多了另一重身份,受邀于台湾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兼任讲师,在那个时间节点下,既开眼看过世界,又拥有实践经历的专科建筑设计师寥若星辰。前期的一切行走,在此时转化为多元的生长。以实践与启发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让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专业化持续精进,碰撞出新的智识,理论与项目实施结合的探索,是其中更宝贵的财富。
HBI FORUM
虽然会辛苦,但还是会过那种滚烫的生活。在朱柏仰交叉并行的设计人生奔波里,短短数年,便经历了别人长久人生的路过,这是浓缩的加速度,时间折叠,收获却多元打开。“设计是不能套路的,你不可能用一种风格去做所有的设计,你的设计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设计,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能够带来什么?一定要有清楚的设计概念,然后去衍生设计方法。”理性的严谨,建筑的思维模式,以及设计实践中大量扎实理论的支撑,在外界看来,朱柏仰都是更贴近于学术派的设计一脉,然而,在博纳的专业积淀之上,他只是有着自己独门一派的转译方式。这一特殊脉络,大概与其设计实践和教学并行相长的人生历程如出一脉,并行的交叉,与互融的加持,体现的淋漓尽致。
HBI亚洲运营中心
朱柏仰极其注重设计概念,在他看来,每一次设计的历程,不是完全按照甲方的指示去归纳和放置材料与物的过程,更不是设计师个人炫技,或者表达艺术审美的秀场,设计风格的预先定性,亦不是其中的开场白……设计师的专业化转译,所有的具体实施,都应该建立在一条主轴线的概念基础之上,这才是聚集建筑与空间的灵魂所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并非代表设计师可以为所欲为,天马行空。在每一次客户的委托之上,委托方关于时间,成本,社会境况,预期目标等的所有关键词,皆已纳入朱柏仰概念系统的考量之中,共同归结为项目当下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点”,寻求设计解决方式的过程,恰恰形成了设计概念。从这一维度来说,设计概念绝不是设计师凹技术的结果,而是在解决项目实际问题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代表着清晰脉络和预先方案的思维模式。HBI亚洲运营中心
这样概念至上的思维方式,并非只是说说便可,需要有着强大的逻辑和落地能力去支撑整个项目的实施。朱柏仰融会贯通的专业格局,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项目有大小和规模,特性之分,但本质永远是里外一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统筹所有资源”,他的设计涵盖了建筑、室内、景观、产品等一系列纵向和横向的交汇。这大概是朱柏仰的核心优势所在,建筑设计专业的积淀,国际化的宏大视野,让他早已打破了设计过程中关于时间,空间,文化等所有维度的界限。因为熟知,所以得心应手,因为打破了其中的壁垒,所以随心调配,将所有资源统筹于清晰的设计概念之下。LEA in HBI
从设计理念上来说,新自然主义并非风格论,而是一种设计态度和习惯的表达方式,与他倡导的设计概念至上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倡导空间的函构,旨在促成建筑、室内空间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和相互融合。这样的思考导向落入现实表达,便是将在地性自然景观,与人文的原生态特征,一并融入建筑和空间。材质是朱柏仰重要的表达和实现媒介,使用原始的材料,是他从不将就的原则。原生态的石材,真实纹理的实木,粗粝的混凝土,未加修饰的钢……相比于那些被人工包装过的时尚感和品质感,他更钟情那些未经开发的真善美。这样的个人坚守,在琳琅满目的繁杂材质选择里,反而独树一帜,呈现出造型上的创新点。所有的概念与实施铺垫的最终走向,到达的是事件或机能的设计体验。正如1998年他为父母设计的埔里家宅,这算得上是朱柏仰有关设计概念和新自然主义的第一站实验,不管对于生活还是设计,皆有着重大的意义。空白处拔地而起的建筑,以最简单的成本,最原始的当地材质创造,却将最昂贵的山林,水石,顺势而为融入建筑,室内与室外,人与环境,成为毫无违和的一体,四季流转,因缘交织。山水滋养着人,人书写着时光的故事,自然大美之境界,时光人文之情长,经久弥新。被大众冠名的新自然主义,严格来说是其最显性的设计手法或者表达特征。朱柏仰从没有为自己归纳过风格,或者表达的路径是什么,他更倾向于设计在实际的功能和需求上是贴合的,在美学和创意体验上是与精神契合的。去除了过多修饰痕迹的惬适,才是新自然主义的要义。自然而然的不刻意,生发出人与空间独有的故事情结,以及影像片段,在时间的催化剂下,这样契合的精神,最易被岁月酿酒,定格为永恒的回忆,与独一无二的设计美学。至于建筑与空间所承载的常见的风格,是这一切设计历程走完之后,附赠的水到渠成。LEA in HBI
概念至上的核心解决方式,决定了设计所面对的主体,不必受到任何风格论的桎梏,呈现出的结果,更贴近于当下委托者所面临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目标,亦具备了艺术审美层面的精神适配。空间的天赋,如天然的视野,采光格局,自然的造物,皆是他拿来运用的核心工具,无需过多假手于外物。一栋质朴的建筑,立于山水间,本身便是一种生活的丰盈;一面简单的墙,只需引入阳光,便可投射出诗意和无穷止境。他的造境,依托于自然,发乎于本心。这样的隐喻,恰如世界上本没有路,一旦有人探索出一条可行之径,也便日渐成贯通之势,因法得名。严谨的逻辑下,自由的表达,大概是朱柏仰设计应该称为的样子。在他的笔下,设计早已回归原本应该呈现的样子,建筑与空间有其道可循,却从不以设计的套路去桎梏本质的表达。当一个人精通任何套路,却不使用套路,恰似无招胜有招的至高格局与境界,以天然的赤诚,率真面对于天地,吐纳于更接近于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哲学观。· END ·
出品方︱PRODUCER
广州设计周组委会
联合策划︱JOINT PLANNING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项目组
特约撰稿人︱WRITER
清歌传媒 林青
*本文内容版权归广州设计周组委会所有,相关图片经设计师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立即购票
直通2022广州设计周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