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谢公屐,知道铁鞋、棕鞋、蒲鞋吗?古时温州这几双鞋曾经闻名全国

来源:世展网 分类:皮革行业资讯 2022-08-17 17:07 阅读:21730
分享:

2025年温州国际皮革、鞋材、鞋机展览会温州国际皮革展

2025-08-22-08-24

距离272

编者按:温州作为中国制鞋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南宋起,后至明朝、明国,历史源远流长。为探究“中国鞋都”与“温州鞋”背后的文化底蕴,市鞋革协会联合鹿城区组织部、宣传部,温州都市报以及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出品《中国鞋都探源系列》,共同诉说古代“温州鞋”那些事。

身为中国鞋都,温州与鞋革的渊源极深。

三十六坊君曾撰文介绍过温州鞋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古代温州还曾出过不少享誉全国的名鞋:

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发明了最早的登山鞋“谢公屐”;“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名句出自南宋温州人夏元鼎诗中;明代温州产的棕鞋被评价“夏月棕鞋,惟温州者佳”;温州繁荣的蒲鞋交易更衍生了“蒲鞋市”的地名,使用至今。

谢公屐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唐 李白

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陈列的仿制谢公屐

  //  

最早与温州有关、有全国知名度的名鞋,莫过于谢灵运的“谢公屐”。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见诸史册最早的大旅行家。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

因素来爱好名山水,他在温州期间肆意遨游,足迹遍及温州各地,并创作大量山水诗,从此开创“山水诗”风。谢灵运一生创作的山水诗中,目前公认吟咏温州各地山水的至少有21首,占了他存世山水诗的半壁江山。

相传,谢灵运为登高方便,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登山木屐:木屐底部前后都装有特制的活动木齿,上山时抽去前掌木齿,下山时装上前掌木齿拿掉后跟木齿。这种装有活动屐齿的木屐,非常适用于登山旅行,世称“谢公屐”。《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陵,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古代“登山鞋”谢公屐,从此与谢公一起名扬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吟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诗云:“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

乐清雁荡山至今还有“落屐亭”的传说。从乐清大荆、水涨经雁东到灵峰,必须爬谢公岭。南宋爱国名臣、温州状元王十朋曾写道:山之东有岭曰谢公,世传灵运好游山,而不知有雁荡,蜡屐穷幽,至此而返。谢公岭岭头有一座不太显眼的小石亭,相传谢灵运当年游雁荡登此岭时,曾在这座小亭内换屐齿,因此得名“落屐亭”。

铁鞋

着破铁鞋无觅处,得师全不费工夫。

——宋 夏元鼎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常为国人熟用的名句,就出于南宋温州人夏元鼎的诗中。

夏元鼎,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家住温州城区,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夏元鼎能词擅诗,曾入仕为宦,作为幕僚奔走燕齐(今河北、山东一带)间。五十多岁时,他弃官学道,后成为著名道家。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夏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

夏元鼎写过《题壁二首(其二)》 ,诗云:崆峒访道屈尊乎,万卷丹书看转愚。着破铁鞋无觅处,得师全不费工夫

原诗中的“着”字,用温州方言读来更觉亲切和准确。而夏元鼎提到的“铁鞋”,就是当时温州人善于制作的“铁丁鞋”。铁鞋用皮革做面和底,鞋底下面装有铁钉,坚固耐磨、抗水防滑。同时代的南宋温州学者叶适就在诗中写道:“火把照夜色,丁鞋明齿痕”。

夏元鼎的一句诗,也将温州铁鞋扬名天下。明清时,有一种钉鞋也叫铁屐,鞋底施钉,鞋筒、鞋面涂敷桐油,被当做雨鞋使用。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清同治年间方鼎锐也提到,“温州雨鞋、竹箱最多”。

棕鞋

夏月棕鞋,惟温州者佳。

——明 文震亨

  //  

棕鞋,也称“箬鞋”,妇女多以箬叶叠为鞋底。棕树在南方各地广泛栽培,主要剥取其棕皮纤维作绳索、编蓑衣、棕绷、地毡、制刷子等。棕鞋制作简单、穿着轻便,不怕日晒雨淋,特别适合在夏日穿着,受到旧时温州百姓喜爱。小编一位70后永嘉同事儿时,还曾穿过棕鞋。

文震亨《山水图》

晚明文人文震亨,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的曾孙,出身世家。他所著的《长物志》,被后人视为明人的“生活流行指南”。“长物”虽意为多余之物,但书中所记述的“物”,更侧重于当时文人的“趣味”与“审美”。文震亨在提到“履”时描述道:“冬月用秧履最适,且可暖足。夏月棕鞋,惟温州者佳。”可见温州棕鞋在明代就已闻名全国,而且颇受文人所喜爱。

文震亨《长物志》

“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载,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原籍平江常熟(今属江苏),7岁时出继给永嘉平阳黄氏。黄公望的书画落款有浙东老人、平阳黄公望等与温州相关的名号。他曾在《题自画秋山图》诗中,提到“棕鞋桐帽易理料,睡起柴门日西照”。宋末元初平阳诗人俞德邻(1232-1293)在《病愈出游》诗中吟道,“桐帽棕鞋破晓烟,落花飞絮暮春天”。可见在俞德邻、黄公望生活的时代,棕鞋已然被视为易于穿戴的日常用品。或许比明代更早的宋元时期,温州棕鞋已然非常流行。

清同治年间,温州竹枝词中仍有人屡屡提到棕鞋,如方鼎锐《穿棕鞋》: “江城烟柳趁新晴,结伴嬉春着屐行。何用游山双不借,棕鞋也似笋鞋轻。”诗注: “温俗善制棕底鞋,妇女多以笋箬叠为鞋底。”浙江嘉善人戴文俊《棕鞋》提到夏日温州人“蕉衫不御脱棕鞋,卧指槟榔房亦佳”。

蒲鞋

我有二顷田,荒芜雁山腹。

愿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

——宋 王十朋

  //  

蒲鞋是草鞋的一种。草鞋俗称“不借”、“千里马”:因价格低廉、制作方便,且不耐穿、不必借,故称“不借”;又因虽简陋却可随穿者千里之行,故称“千里马”。

草鞋又称芒鞋,它不仅是历代百姓的劳动鞋,高人雅士也乐此不疲。苏轼《定风波》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

张大千 东坡居士笠屐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温州人一般用稻草和蒲草(俗称咸草)制作蒲鞋,以稻草做鞋底、咸草做鞋帮。这种鞋子的底非常粗糙,有很好的防滑性能;鞋帮围足,保暖作用好,而且编织方便,成本低廉,特别适宜渔民捕捞作业的需要。

温州民间还流传不少有关草鞋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五马街。相传当年街上居民常在夜里听到马蹄声,却不见马的踪影。街上有位打草鞋的老人,每日打草鞋时,他就把草放在屋外一块石头上慢慢捶软。天长日久石头变得 非常光滑。路过的采宝客发现这块捶草石,便想出钱买下,老人却舍不得,担心石头被盗还把它搬进屋里。三天后采宝客再来时见状惋惜不已,说捶草石中有五匹马,日日有露水喝、有草吃才长得油光健壮。石头搬进屋里后 ,五匹马都渴死了。从此,百姓就把这条街称为“五马街”。温州民间还有“大猫(老虎)赶来,草鞋帮断爻”的谚语。

五马街 五马奔腾雕塑

在旧时温州,人们一般穿靛蓝色土布衣服,着布鞋、蒲鞋。1921年3月的一天,弘一法师(李叔同)携带简装衣钵,屐足芒鞋来到温州,驻锡积谷山麓庆福寺。

因为瓯江、飞云江、鳌江沿岸滩涂众多,潮水涨落处皆可种植咸草,制作蒲鞋的原材料用之不竭。也正因此,粤、闽、浙、苏沿海一带的商人到温州大量采购蒲鞋。瓯江沿岸农村还有专门从事经营蒲鞋的掮客(俗称蒲鞋客)到各户去收购出售。

时间一长,卖蒲鞋的地方便形成一个专业市场。据说如今城区的蒲鞋市,就是从前交易蒲鞋的场所。做蒲鞋一度成为温州各地村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

到了清末,市场上虽然已经出现胶鞋,但价格昂贵、鞋内的绒毛夹层又易蓄水,仍不能适应广大渔民需求,蒲鞋销路依然较好。直到新中国成立十多年之后,随着新型柔软、价廉物美的塑胶防滑雨靴出现,才渐渐取代了传统蒲鞋。

土地革命时期平阳叶廷鹏烈士使用过的蒲鞋

蒲鞋还被温州华侨带往国外,成为畅销品。上世纪瑞安华侨潘成南初到荷兰,见市场有草编椅子出售,受此启发,用故乡编蒲鞋手艺,利用当地海边蒲草编蒲鞋出售,颇得顾客欢迎。后来,潘成南又改进用蒲草染五彩编花蒲鞋,甚为畅销,至今在荷兰传为美谈。

信息来源: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内容!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中国国际皮革展览会ACLE”公众号。

相关皮革行业展会

2025年香港亚太皮革展览会APLF

2025-03-12~03-14 距离109
92937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中国国际皮革展-上海皮革展ALL CHINA LEATHER EXHIBITION

2025-09-03~09-05 距离284
90544展会热度 评论(1)

2025年温州国际皮革、鞋材、鞋机展览会温州国际皮革展

2025-08-22~08-24 距离272
39931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