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4月13日,在沈阳某展馆举办的一场车展,本应是汽车行业展示科技魅力的舞台,却因一场意外事故成为舆论焦点。一辆未处于展车模式的SUV汽车在撤展时突然启动,造成人员受伤与车辆受损。这场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暴露了会展行业在智能技术渗透下的管理漏洞。当展厅里的展车从"静态展品"进化为"可移动智能终端",传统的安全管理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撤展时刻为何成为安全盲区?
事故发生的特殊时间节点值得关注——撤展前夕。这一时期往往处于展会管理的"灰色地带":安保力量开始撤离,参展商急于拆卸设备,主办方注意力转向善后工作。在沈阳车展案例中,该SUV车企所发布的声明明确指出"车辆未处于展车模式",这一细节折射出撤展流程规范性的缺失。根据《会展行业安全管理规范》,所有参展车辆在非演示时段必须启动物理锁止装置或电子防护系统,但实际操作中,"最后一公里"的管理松懈屡见不鲜。
对比国际大型车展经验,国内车展多数仍依赖参展商自主管理,这种松散模式在智能汽车时代已显力不从心。当车辆具备远程启动、语音控制等新功能时,即使一道未锁的车门、一个误触的按钮都可能酿成事故。
会展安全不应止于物理防护
此次事故中,声明所提到的"AEB未触发"同样引发技术讨论,实则指向更深层的行业命题:当展品本身具备复杂智能系统时,传统的"拉警戒线、贴警示标"式防护是否足够?在沈阳车展现场,即便车辆未处于展车模式,但作为展品出现在人流密集区域,是否应该强制启用特定安全程序?这需要会展方与车企建立新的技术协作机制。
比如:展会主办方强制车企签订"展车安全协议",要求参展车辆必须预装展会专用系统:包括限速5km/h、自动感应人员接近制动等功能。这种技术赋能的防护思路值得借鉴。另外,国内会展业亟需建立相关的专业操作标准,将撤展作业纳入特种作业管理范畴。
车企与主办方的责任边界之争
该SUV汽车车企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声明,展现出企业危机公关的效率,但声明的技术性解释也引发舆论反弹。这种争议背后,是智能时代参展商与会展主办方责任界定的模糊地带。按照现行《会展活动安全管理办法》,主办方对展馆安全负主体责任,但面对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的智能展品,传统责任划分体系出现裂缝。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车辆"未处于展车模式"的责任归属。若因主办方未提供符合要求的展位供电系统,导致车企无法启用电子防护,责任天平就会倾斜;反之,若车企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则需承担主要责任。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会展法律专家指出,新兴技术应用正在催生会展合同条款的革新,未来的参展协议可能需要详细约定"智能展品安全模式启用标准""数据黑匣子留存规范"等条款。
结语
沈阳车展事故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会展业管理升级的紧迫性。在智能展品日益普及的今天,安全防线需要从三个维度重构:技术层面建立展品安全认证体系,对智能设备的参展模式制定强制标准;制度层面完善撤展等特殊时段的全流程监管,推行操作人员资质认证;协作层面构建主办方、参展商、保险机构、技术供应商的风险共担机制。
当前,展台上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安全管理的思想更需要同步进化。唯有将会展安全从"人防"升级为"技防+制防+智防"的多维体系,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安全地绽放于聚光灯下。这不仅关乎某个品牌或某场展会的声誉,更是中国会展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
编辑:韩明强
审稿:裴 峰ENDBREAK AWAY往期推荐012025年,会展业应该关注什么?
028大行业趋势!迎战2025
03从品牌到王牌,会展企业的四大“王炸”你知道吗?
CHANNELS中外会展视频号展会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