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落幕,奋进新篇!2025上海国际酒店家具、商用定制及软装设计展圆满收官~

来源:世展网 分类:行业资讯 2025-04-03 14:50 阅读:2322
分享:

2026年韩国仁川化工设备及实验室仪器展览会CHEMLAB KOREA

2026-03-25-03-27

距离334

2025年上海个人护理及美容健康电器展览会PCE

2025-12-17-12-19

距离236

2025年4月3日,作为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的系列子展的上海国际酒店家具、商用定制及软装设计展,于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这场汇聚全球高端品牌的行业风向标,不仅勾勒出酒店及商业空间领域的创新图景,更以破竹之势揭示了未来三年的产业变革方向。

展期中,数场论坛,场场爆满,汇聚众多行业领袖。现在,让我们循着思想碰撞的余震,回顾那些现场金句总结吧!

W2E75的2025康养产业峰会邀请20+来自医疗、健康、文旅、设计、适老、社区服务、城市更新、媒体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聚焦康养文旅产业、康养睡眠经济及未来适老化设计,共同探讨智慧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突破和应用案例,推动康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开幕致辞:钟蓓红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家具事业部CEO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钟蓓红女士认为随着中国2050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康养主题成为未来2、30年的热门话题。预计到2050年,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3亿老年人将对康养需求激增,提出养老方式的创新需求。借助AI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能攻克诸多医疗难题,使人类寿命延长至120岁,进一步加剧养老挑战。

本次康养产业峰会以健康中国2030与老龄化社会加速为背景,聚焦文旅+康养双核引擎,旨在汇聚行业资源,探索商业空间设计与产业前瞻趋势,提供一站式的交流合作与优质资源采购平台,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论坛嘉宾:王焱

清华大学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王焱先生认为老年人需求的核心正从经济层面转向社会关系与资本重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家庭结构解体导致代际疏离,老年人虽与子女同住却陷入"亲密孤独",社会角色弱化进一步加剧自我价值感危机。孤独感超越物质匮乏成为核心痛点,典型案例显示上海崇明岛康养项目与老旧社区改造中,老年人的实际社交消费需求与政策预期存在显著偏差。

缓解健康焦虑需构建多维支持网络:乡土社会的信任资本与城市增值性关系网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通过地缘纽带维系情感支持,后者依赖专业机构重建社区共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活跃的社交网络能通过情感支撑和资源互通延缓身心衰退,如退休教授通过学术社交维持认知活力。

银发经济创新应聚焦关系资本重塑:探索同事关系再造、财产信托互助等模式,同时借助AI技术开发运动-环境交互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生理数据并调整运动方案,结合虚拟社交场景刺激大脑功能,形成科技赋能的新型养老支持体系。关键在于建立信任机制,使老年人从被动照护转向主动参与社会价值创造。

论坛嘉宾:方雯

清华大学&剑桥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 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硕导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方雯女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老年人康养体系,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政策驱动下,AI技术赋能传统康养模式,通过智能平台实时监测跌倒风险及心理健康,结合社区干预优化主动健康管理,降低医疗支出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上海等超老龄化城市率先探索应用场景,借助智能手环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定制运动方案,平衡活动强度与安全性。

AI与VR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拓展康养边界。虚拟现实技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提供自然景观沉浸体验和正念冥想训练,促进认知功能改善与心理减压。社区老年大学结合VR课程和运动干预方案,系统性提升身心健康。同时,跨学科团队运用大数据构建健康监测平台,通过脑区变化追踪和长期纵向研究,为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强调“科技+社区”双轮驱动,在改善社区运动设施基础上,依托AI数据分析优化健康策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政策制定与实证干预,高校算法资源与智能设备的整合加速成果转化。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助力老年人实现自我健康管理,更为构建智慧养老生态提供可复制范本,彰显技术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

论坛嘉宾:邵戎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光环境实验室设计负责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邵戎镝女士表示光的健康价值正从视觉功能向生物节律调节跃迁,重构全民健康新范式。研究表明光通过非视觉感光细胞(IPRGC)调控褪黑激素分泌及生物节律的作用,推动国际标准(2022年)首次纳入光的非视觉效应教育,并获得诺贝尔奖(2017年)支持。针对不同场景,研究提出:白天高照度、高MEDI光照可提升警觉性,夜间低蓝光环境可改善睡眠,相关标准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

个性化健康照明研究聚焦老年人与儿童:优化光照模式可提升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安全性,改善儿童学习效率与情绪;家庭及养老院通过动态调光和无创监测(如毫米波雷达)实现精准干预。医疗领域,健康照明系统缓解医护人员蓝光伤害,降低阿尔茨海默患者护理压力,并在眼科手术室中减少视疲劳。

技术创新方面,智能照明结合AI与多感官疗愈(声、光、热),应用于康复医院及高压氧舱,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研究还发现人造光(尤其夜间蓝光)与乳腺癌发展的潜在关联,推动健康照明系统与远程监控融合。

最终目标希望通过跨学科研究,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场景的健康光环境体系,实现“光-人-健康”的深度协同,提升生命质量。

论坛嘉宾:马泽熙

麦泽玛艺术疗愈空间联合创始人

翰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银发产业部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马泽熙女生认为面对老龄化挑战,中日两国因文化基因差异形成不同养老路径。日本以精细化设计见长,通过无障碍设施、代际共生社区(如大阪西城区多贷共生模式)及互助服务体系(如蒲公英介入院的自主管理机制),实现老年友好型空间与社会资源联动。中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但正探索本土化创新:华东地区集聚34%康养项目,通过代际户型设计(无障碍厨房、圆角家具)和多功能社区(书画室、无界中庭)兼顾隐私与互动,同时引入20%长租公寓满足候鸟式养老需求。

两国模式对比显示,日本侧重动线优化与微型场景,中国更注重家庭纽带与隐私保护。未来发展方向需融合双方优势:借鉴日本空间效率与社区共生理念,结合中国家庭文化基因,构建全龄段互动社区。通过智慧医疗、多场景活动区及弹性空间设计(如可变连廊、昼夜场景切换),在保障个体需求基础上强化代际交流,最终形成文化传承、资源平衡、三代共生的新型养老生态体系。

论坛嘉宾:王晨

时生设计创始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康养产业正经历从规模化向精细化发展的结构性变革。王晨先生提出,康养项目历经四代迭代。当前高端养老项目硬件设施达国际水准,但软性服务滞后发达国家25-30年,经济逻辑成为核心挑战,需平衡保险体系差异与本土化运营。

王晨先生分享了在具体项目中遇到的规划与设计挑战,并探讨了未来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设计策略呈现三大趋势:空间功能强调灵活转换;选址聚焦城市核心区以精准服务3%刚需群体;家具设计兼顾适老功能与美学价值。

面对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3%),产业需应对1962-1975世代高消费潜力释放与家庭责任并存的矛盾。未来决胜关键在于社区层面,小型化康养中心通过租金运营、服务增值等模式,或将重构商业地产价值体系,形成社会问题解决与商业盈利的双向闭环。

论坛嘉宾:申春明

上海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专委会副主任

昕诺飞大中华区 高级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申春明先生围绕光在科学、美学与康养领域的多维应用展开,探讨了光对人类心理、生理及空间设计的深层影响。从飞利浦照明转型切入,分析光在缓解焦虑、调节生物节律(如治疗冬季抑郁症)及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强调非生产效应与视网膜健康的重要性。

空间设计方面,聚焦材料显色技术、自然光模拟系统及家居色彩管理体系,结合华为、阿里案例揭示行业标准革新。艺术维度上,追溯光在宗教、文化及现代AI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独特建筑光影实验展现不可复制的视觉体验。

申春明先生整合了东西方生态理念,提出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认为光作为跨学科媒介,在医疗、心理、艺术及智能技术融合中的创新价值,推动“以光为纽带”的人居环境优化。

论坛嘉宾:李诚默

UD studio 创始人/设计总监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李诚默女士从康养主题与园林设计的深度体验探讨了自然与人文空间的共生关系。案例:斯里兰卡巴瓦庄园的无界设计展现建筑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中国无锡季畅园则通过"山园互嵌"诠释东方园林的生态智慧,两者共同印证了"天人合一"理念在空间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东西方园林差异显著:西方以理性秩序和宗教象征主导,强调视觉冲击与人工掌控自然;东方则以"气运"为核心,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互动,苏州园林的假山叠石与宁波博物馆的人文叙事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隐喻式表达。

现代空间强调环境心理学与传统风水理论的结合,通过特定元素重构空间关系,如巴瓦庄园的路径引导与拙政园的气韵流动。东方建筑哲学更注重趣味性与人性化表达,在模拟自然形态(如假山)中融入当代生态智慧,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升华。

李诚默女士认为当前康养空间创新聚焦跨界设计与价值重构,探索"自然-人-技术"的和谐范式,可以通过空气、光线与布局的精细化设计,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为未来生态疗愈空间提供跨文化启示。

论坛嘉宾:戴文强

赋象设计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

熹界共振体验管理创始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戴文强先生指出商业地产领域正以空间体验为核心,通过AI技术加速设计流程,将产品思维融入商业模式,构建从情感归属到未来感的完整体验链条。

康养板块聚焦“四感模型”(舒适、连接、掌控、连续),借助多方协同实现用户生活自主权,强化物理与情感的双重延续性。古镇旅游摒弃同质化商业,回归地域文化与原生建筑肌理,将用户感知路径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未来生活空间强调技术隐形化——AI驱动的健康监测与感官娱乐需适配全龄需求,同时通过沉浸式设计平衡功能性与情感共鸣,如慢节奏空间引导社群归属感。酒店行业借力AI优化全周期体验,以情绪管理图谱串联空间、材料与定制化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康养产业突破居家养老传统桎梏,通过“无感智能交互-多感官疗愈-可持续社群”三层体验系统,实现长者感知力与生活场景的动态进化。整体趋势揭示:空间设计正从功能容器转向“人本科技+弹性体验”的有机体,通过跨学科共创重塑商业、康养与文旅的价值生态。

论坛嘉宾:苏冰

BOD冰见空间艺术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苏冰先生认为康养酒店设计正从功能同质化向艺术赋能的生命力激活迭代,核心逻辑在于以文化基因重塑空间精神属性。

行业痛点体现为硬件趋同与软性服务滞后,破局路径聚焦三大维度:一是空间叙事创新,通过地域文化植入与艺术装置交互,构建“六感沉浸式体验”;二是生态设计转型,运用竹材等自然元素与在地工艺,创造“会呼吸”的疗愈场景;三是运营模式升级,借力年轻消费势能,将中医养生、道家哲学与网红经济融合,发展开源酒店模式。

未来趋势呈现“双螺旋演进”:纵向深挖8000年文明遗产的现代表达,横向拓展艺术策展、数字交互等新型载体,最终形成“文化疗愈+生态智能+社群共生”的下一代康养空间范式,使酒店从住宿场所升维为在地文化复兴与身心修复的能量场域。

圆桌讨论

苏冰/王焱/浦庆琳/王晨/申春明/戴文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圆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康养产业发展,探讨了多维度议题。核心路径包括:立足老龄化社会现实,融合国际经验与中国文化基因,通过政府、企业、设计端协同构建适老服务体系;聚焦家庭旅游场景,针对高消费力老年群体优化酒店健康支持,兼顾普惠性关怀以提升多代家庭体验;以科技与人文双驱动升级康养空间,通过多感官疗愈设计、自然元素植入及可持续运营模式,打造兼顾年代记忆与科技便利的沉浸场景。

未来趋势强调跨学科创新,将睡眠医学、运动康复等科学手段与文化疗愈结合,推动康养产业从硬件升级转向深层情感共鸣与可持续生态构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福祉+代际融合+智慧城市协同”的大康养范式。

点击观看上午场回放

点击观看下午场回放

论坛嘉宾:杨俊

中信养老上海信澜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杨俊先生表示康养酒店及文旅健康产业当前在政策扶持下呈现快速增长,但面临供给不足与同质化挑战。智慧技术应用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投资方需应对地产红利消退后的服务转型压力,亟待产品创新与定位调整。

在文旅与康养融合领域,行业探索通过高端医疗科技(如DNA检测)和个性化服务(定制饮食、健康方案)增强竞争力,同时注重在地食材和文化体验以打造优质内容。产品设计环节存在多重挑战,如水疗运动项目研发需兼顾专业医疗合作与用户安全,户外产品标签合规性设计耗时较长,跨领域协作中资源调配与项目管理效率成为痛点。未来产业需强化科技赋能个性化服务,突破跨行业资源整合瓶颈,并建立快速响应市场的创新机制,方能在供需失衡的市场中构建差异化优势。

论坛嘉宾:张静

上海志贺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张静女士从三部分探讨了康养与慢生活领域的设计趋势及实践策略。第一部分从建筑设计、景观及室内设计维度,解析中国康养产业如何通过疗愈性空间营造促进身心健康,强调在地文化融合与自然资源的联动开发(如温泉设计),并提出长短期居住产品的差异化服务模式。第二部分聚焦康养产品功能设计,以适老化需求为核心,通过防滑材质、动线优化等安全措施,结合精油香氛等五感场景化设计提升空间疗愈属性,平衡功能、安全与美学。第三部分剖析康养酒店与长者家居趋势,提出需将自然资源、在地文化植入空间,强化人性化细节(如无障碍设施),同时指出精准服务体系与运营管理是项目成功关键,强调设计需与服务深度结合,通过温度感细节实现长者安全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

张静女士认为“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方能体现康养空间从物理功能到情感关怀的系统化构建。

论坛嘉宾:张利萍

纳福乐家居总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张利萍女士表示康养与慢生活设计领域正呈现多维度的创新趋势。设计师以疗愈为核心,在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与在地文化,通过温泉联动、生态景观等手法构建身心疗愈空间,兼顾长期居住与短期体验的差异化需求。康养产品设计强调场景化规划,以安全性(如防滑材料)、功能性(科学动线)与感官体验(精油香氛、空气净化)平衡适老化需求与美学表达。针对长者友好型空间,设计更注重细节关怀:从自然采光、无障碍设施到文化符号植入,均需精准匹配长者生理心理特征,同时借数字化运营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当前设计逻辑正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人文+科技”双驱动,既需深挖地域资源打造差异化体验,又依赖跨专业协作(医疗、运营等)实现安全性与舒适度的系统性保障,推动康养空间从物理载体升级为持续生长的健康生活生态。

论坛嘉宾:王亮

尚体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王亮先生表示上海正规模化推进长者友好型康养服务创新,已建成约17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提供室内专业运动设备(如平衡训练、抗阻器械)及健康监测系统,显著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慢性病管理并降低医保支出。旅居养老领域引入运动沙发、微循环改善设备等适老化设施,结合健康测评、个性化运动方案及闭环管理(实时心率监测、月度复测),形成“检测-干预-追踪”全链条服务。被动运动设备(如辅助肌肉激活仪器)针对失能老人预防肌萎缩、肺炎及肠胃问题,拓展康养场景应用边界。行业同步探索将科学健身体系(有氧/无氧训练)与康养酒店、度假村融合,通过适老化改造(防滑材料、无障碍动线)及专业设备植入(平衡训练器械),构建安全性与功能性并重的银发经济生态,推动康养服务从医疗辅助向健康生活模式升级。

论坛嘉宾:郑加文

科堡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适老化产业学院理事

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适老化设计主委会委员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郑加文先生聚焦居家适老化改造策略,以上海政策实践为范例,提出通过智能化微改造(如卫生间升级、马桶周边产品优化)结合“VVKV理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并对比区域市场政策差异。重点探讨适老化产品创新,以“免施工装配法”降低改造门槛,通过与苏宁商超合作,围绕起居、卫浴、自主生活场景直观展示产品功能,增强市场认知。同时,以卫浴安全为切入点,整合酒店供应链与康养机构资源,构建“产品+服务”体系,借助流量平台推广、体验式营销(如老年用户互动)拓宽渠道,推动渐进式微改造(如防滑设施、安全扶手)渗透家庭需求,最终形成卫浴场景驱动的银发经济生态,实现居家养老环境升级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

论坛嘉宾:曾浩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现代服务业评测中心 康养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曾浩先生探讨了康养产业创新与质量体系构建,涵盖产品设计、市场趋势及认证标准。通用型遥控面板通过颜色识别、语音播报及分层功能满足老年、残障及普通用户需求,体现包容性设计。中国老龄化推动康养旅居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老年旅游消费达15.5万亿元,政策支持与中老年消费升级驱动增长,但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标准缺失等挑战。质量认证为核心解决方案,依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理论,通过计量、标准、认证三要素规范行业,倡导团体标准先行(如旅居养老基地等级评价)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适老化改造强调“客户为中心”,调研显示活力型老人倾向应急设施而非过度适老化设计,建议分场景部分改造。案例包括国际品牌转型(如地中海俱乐部布局康养基地)及上海品牌认证(仅行业前三可获),凸显标准化与品牌化趋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通过服务认证解决行业痛点,推动康养产品与服务质量升级,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圆桌主持人:夏冠莉

圆桌嘉宾:邱勤、黄海燕、孟祥宇、娜日莎、仇伟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圆桌讨论聚焦康养酒店质量认证与跨界创新,强调CQC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并探讨多元领域融合路径:①跨界整合药膳食疗、数字疗法(如AI健康监测)、芳香疗愈(嗅觉记忆强化体验)及智能床垫(自适应调节+健康数据追踪)等科技,优化康养服务专业度;②健康餐饮需填补营养师与厨师间的真空,针对性设计慢性病餐品及适老化服务(如大字菜单);③适老化改造主张平衡功能与美观,借鉴日本酒店三代共居设计、无障碍设施透明化信息,通过智能床垫降低摔倒风险(减少30%事故);④数字靶点技术突破传统医疗场景,实现居家/酒店环境下的慢阻肺、帕金森等疾病筛查及睡眠监测;⑤认证体系推动品牌化,如上海仅限行业前三获取资质,促进行业标准化。整体以“人性化科技+精准服务”应对老龄化需求(2030年老年旅游消费预达15.5万亿),重构康养酒店从健康管理到体验升级的价值链。

点击回看上午场直播

点击回看下午场直播

论坛嘉宾:袁甜

中科院心理学博士、上海市超级博士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袁甜女士指出,中国居民睡眠质量因社会压力、科技产品蓝光干扰等因素逐年下降,表现为时长缩短、睡眠障碍增多,女性和老年群体尤为显著。睡眠通过周期性阶段(深睡与REM睡眠)促进大脑代谢废物清除、记忆巩固及情绪调节,缺乏睡眠可能诱发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改善方法包括控制卧室温度(15-19℃)、减少蓝光暴露、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及伴侣衣物辅助入睡。论坛强调成年人理想睡眠时长为7-9小时,过度睡眠反致健康风险,推荐暖光灯具、功能床垫等家居产品。研究揭示穿戴伴侣衣物可提升睡眠深度,或与激素安抚效应相关,而安眠药因副作用未被提倡。最终倡导通过科学管理睡眠周期与环境优化重塑健康生活模式。

论坛嘉宾:黎易来

赫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黎易来先生聚焦个性化睡眠环境设计对健康的重要性,指出床垫、枕头选择需适配个体需求,并强调在有限空间内解决家庭多成员睡眠矛盾的创新设计思路。讨论延伸至现代居住环境挑战,如城镇化导致与自然疏离、电子设备干扰睡眠及内卷压力,提出通过动静分离设计(如高端住宅动线规划)提升居住舒适度。室内设计融合风水理论,关注床的位置、通风与人群差异化需求,同时剖析床的高度(欧美高床与日式低床差异)及床垫支撑性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从业者建议通过体验酒店民宿学习环境设计,利用智能设备调控光线、温度及噪音,结合客户生活习惯定制卧室风格。家庭空间设计强调互动性,如打通卧室与公共区域、南向厅改造,促进隐私与交流平衡;现代客厅转型为多功能空间,弱化电视中心布局。别墅设计案例体现功能优先原则,融合欧式风格与自然元素,倡导通过减少物质欲望、优化人与自然及人际关系的设计理念,实现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提升。

论坛嘉宾:王鑫珊

Sinomax Group(中国区)赛诺家居酒店事业部总裁、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 医工副总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健康睡眠空间的倡导者,Sinomax赛诺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呼吸睡眠空间,提出通过物理支撑(人体工学床垫/枕头)、空气优化(负氧离子调节)及心理干预(减少手机使用)构建多维助眠体系,强调深睡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生理价值。其联合权威机构研发的颈椎健康产品产能领先,依托24年睡眠研究积累,结合空气净化技术显著缩短入睡时间,获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实验支持。心理干预方面,融合白噪音、特定频率电波及自然疗法缓解压力,并与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论坛嘉宾:林淑芝

雅兰集团 酒店工程部总经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林淑芝女士指出,雅兰集团从睡眠空间设计切入,整合灯光、隔音与空气质量标准,提出酒店空间等级评定体系,倡导床垫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空气循环、地磁感应),打造“自然共生”的睡眠生态。

技术研发获山东资金支持,实验数据验证其对睡眠时长与质量的提升效果,旨在通过科学化、定制化方案解决现代人睡眠障碍。

圆桌嘉宾:何雯、施铭、林淑芝、王鑫珊、林秀珍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对话聚焦于睡眠的技术、功能到商业化,邀请了行业资深人士、设计师、酒店管理者等,从不同领域探讨如何优化睡眠环境,特别是在面对工作压力大、焦虑感强的现代年轻人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技术应用以及个体心理调适,来改善睡眠质量。讨论中提出,除了优化物理环境,如光线、声音和床品,更重要的是建立个体对睡眠的正确认知和心理健康,以促进更好的睡眠体验。

点击观看回放

W1B50的INNOLAB商业空间新物种论坛,面向室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酒店行业从业者、建筑材料与软装产品供应商、行业专家与学者,探讨现代酒店软装设计的多元化趋势,探索如何将更多绿色、智能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实践;20+知名设计师齐聚一堂,分享前沿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

论坛嘉宾:黄宜安

REARD锐地星创始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城市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副秘书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黄宜安女士表示本次活动旨在强调软装设计在未来的重要性,并通过2025软装系列活动推广这一理念。计划涵盖酒店设计、商业空间、别墅空间等多个领域,旨在展现软装设计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与价值。提及了全球地产设计大奖和城市更新设计奖,以表彰在软装设计领域的杰出贡献。

此外,还展望了未来的活动安排和平台发展,表达了对行业支持的感激之情,并期待与嘉宾们建立更多合作,共同推动软装设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论坛嘉宾:杨晓绮

上海勘查设计协会室内设计分会副会长下属软装艺术陈设联盟负责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杨晓绮女士表示“设计师驿站”旨在助力中小型及独立创意团队,解决专业人才短缺与成本高企难题,通过共享技术平台、资源整合与专业咨询服务,特别注重软装设计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提升。未来规划涵盖职业培训、国际交流与文创大赛组织,旨在推动设计行业全面创新发展。

论坛嘉宾:陈相炯

深圳特区建工集团 国际创研院(ICD) 院长、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国际奢华酒店设计硕士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陈相炯先生首先介绍了所在单位在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全面覆盖,并指出了服务设计在酒店和空间设计应用较少,强调结合服务设计和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他定义了服务设计的概念,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包括市场定位、性能定性、量化用户画像等,并详述了服务设计的五个主要阶段。

通过两个具体项目,展示了服务设计和用户旅程地图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服务设计是强大的工具,能促进设计与用户连接,鼓励设计师学习借鉴其他行业方法,形成独特设计思维。

论坛嘉宾:周瑜玮

上海一目设计总经理、总设计师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周瑜玮先生着重讨论了色彩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色彩与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同时强调了黑白灰的普遍运用与色彩丰富性的探索,引用路易斯·巴拉干的建筑理念,凸显色彩表达的强大力量。周瑜玮先生还探讨了色彩趋势,包括流行色、色彩比例与光线对空间感知的影响,分享了在电影、建筑及设计项目中色彩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最后,通过介绍参与的乡村改造项目“云多处”,展现了对色彩和空间设计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提升居住体验的实践成果。

互动对话嘉宾:陈勇、周瑜玮、付超、陶云洁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几位行业专家围绕酒店设计的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核心议题涵盖了色彩运用、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个性化与标准化服务的平衡,以及如何将地域文化和酒店品牌本土化以增强用户体验。专家们强调,成功的酒店设计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创造出独特而符合地域精神的空间体验。智能化被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设计师具备前瞻性,灵活应对技术与设计趋势的变化。讨论还指出,平衡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以及深入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是实现酒店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

论坛嘉宾:Jason·Zhao

OHA Design Co-founder创始合伙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在新时代背景下,Jason·Zhao先生指出在如何重塑文物精神和酒店业的未来发展,特别强调了现代商务酒店功能性的局限,许多客人在短暂停留中更多是在打卡而非真正体验住宿意义,因此需要打破功能主义的限制,重视文化传承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于民宿行业,强调了寻找并强调精神上的归宿感的重要性。

民宿设计应注重在地文化,如当地风俗、器物和环境,创造有意义的住宿体验,并通过活动和文化内容的联动来增加酒店的吸引力和停留时间。以景德镇秘境酒店为例,展示了通过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创造独特的住宿体验,实现酒店的多元化经营和文化价值传递。

论坛嘉宾:沈晓莲

色彩之旅 全球色彩大使

中国流行色协会家居色彩研究院 副院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沈晓莲女士介绍中国流行色协会家居色彩研究院由德国集团与中国流行色协会共同建立,专注于家居领域的色彩研究与应用,拥有一支强大的顾问团队,包括中国色彩第一人和国际色彩专家,旨在推动家居设计领域色彩发展。

研究院强调色彩在产品设计和空间中的重要性,为设计师和制造企业提供色彩课程和设计资讯,特别关注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室内设计趋势,发布了全球和中国市场的色彩趋势报告,如“深度体验的价值”,强调在数字化时代,真实体验的重要性,通过色彩、触感和感官体验促进理念。报告分享了多个色彩案例,从柔和的米色、粉色到深色系的创意使用,旨在启发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重视色彩在创造愉悦、富有体验感的空间中的作用。

论坛嘉宾:李楠

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特邀设计师

LDD李杜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上海海华设计艺术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李楠女士深入探讨了酒店设计与体验的重要性,指出优秀的酒店设计应使客人沉浸其中,忘却设计师身份,而不仅仅是作为顾客。她强调了逻辑、感官、模式和情感在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艺术、照明和空间布局创造难忘的体验。李楠女士还提及酒店设计应融入在地文化,尊重非遗产人,强调设计与内容的结合,以及美学和神经美学对提升酒店吸引力的作用。最后,李楠女士反思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认为人类在情感、犯错和赋予事物意义方面不可替代。

点击观看回放

论坛嘉宾:姜湘岳

澳大利亚HYH酒店设计集团 品牌创始人/创意总监

中室学CIID(南京)建筑室内设计师交流中心 主任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姜湘岳表示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建筑与室内设计,变革被视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变迁,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进步,设计师必须敏锐捕捉并适应这些变化,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强调了变革不仅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对美学和功能性的持续探索,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以酒店改造为例,其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对消费趋势和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与回应,象征着对“永恒”状态的不断追求。此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或风格,持续的创新和适应性才是设计永恒的主题。

论坛嘉宾:赵云海

COD云海设计主理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客座授课专家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赵云海先生分享了他对设计的理解,认为设计的核心在于创造难忘的体验,这体验可通过造型、色彩、光影等多种方式实现。起初,他专注于造型设计,后认识到光影和空间设计的重要性,理解到设计不仅是艺术表现,还应满足商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模仿到文化输出、商业逻辑理解,再到关注乡村文化保护的转变,不断反思设计的价值。最终,他领悟到设计应服务于未来,创造有意义的空间与体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设计的社会责任和长远意义。

论坛嘉宾:韩远洋

2024-2025中国室内设计年度封面人物

ARTSEA DESIGN艾特斯设计 创意总监/创始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韩远洋先生认为商业设计的核心在于遵循不变的设计逻辑,强调回归商业设计的本质,即符合底层逻辑。随着时代变迁,从故事化时代过渡到物质与精神追求并重的阶段,设计方式也需革新,重视社交属性与可持续功能。通过艺术化和装置化手段提升空间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果,挖掘文化基因提升商业空间价值,尊重并融合地方文化和历史。

在商业空间中,韩远洋先生利用各种案例展示了如何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强调空间设计需综合考虑文化、功能与美学,以应对经济下行时期的挑战,满足当前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

论坛嘉宾: 陆黎佳

长物艺术主理人、《D-life设计与生活》艺术顾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陆黎佳女士强调艺术品在空间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五个板块深入探讨艺术品如何与空间和市场互动,特别提到与青年艺术家的合作,展示了艺术为公共与私人空间赋予的灵魂与个性。同时,指出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如艺术品高昂的价格和传统市场模式对艺术家及大众的限制,认为这阻碍了艺术的普及与创新。

陆黎佳女士还提出连接艺术与空间的构想,旨在打破现状,让更多优秀艺术家和艺术品被看见,促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艺术与空间结合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图片更多

上海国际酒店家具、商用定制及软装设计展的结束,是酒店&商业空间行业新征程的开始。让我们在下一站 华南 再次相聚,共同见证行业的新发展、新辉煌!

深圳国际酒店家具

商用定制及软装设计展

2025.12.16-18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约定你!

秉光同行,再续华章!

2026年,同时同地,不见不散!

12.16-18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阅读原文」预定深圳酒店展展位

阅读原文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

X
客服
电话
15103086018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