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中国科协之声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概念也逐渐火热。去年年末,马斯克转发了一则中国企业“宇树科技”的B2-W机器狗的演示视频,这只翻山、涉水、跳高和负重载人都不在话下机器狗瞬间走红,这家企业被业内认为有望超过美国工程与机器人设计公司波士顿动力,成为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外媒《阿根廷时间报》在最近的报道中,专题报道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腾飞现状,称“科幻小说的场景”走入现实;日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 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厂商的机器人表现引人瞩目,英伟达公布的14家合作人形机器人公司里,中国厂商占据了6席……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走向全球领先地位。“神秘的东方力量”,的确给了世界一点小小的“震撼”。除了案例,还有数据支撑——中国此前一份报告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人民币,到2029年有望扩大至7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5年将飙升至30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有69起融资,其中56起发生在中国境内。所有“惊艳所有人”的成绩,都源于持之以恒的“悄悄努力”。欣欣向荣的数据背后,是新质生产力的狂飙突进,是全国各地竞逐未来产业的孜孜以求。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不断积厚成势,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巨大推动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劲支撑力,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观察区域竞争的一个重要视角。具身智能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缩影。为抢占科技竞争新高地、未来产业新赛道、经济发展新引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相关行动方案,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这一景象,可谓千帆竞发、万木逢春。政策支持、投融资助力、产业链创新链布局……种种发展要素之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的指向是人。在中国新一批的AI创业者身上,能看到很多相似的“极客”特质、科研精神,比如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比如志存高远、平视世界,比如越挫越勇、厚积薄发等等,他们还有非常深厚的科研背景和技术实力。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直梦想着要发明一个产品改变世界,几经挫折最终在AIGC催生出的具身智能浪潮中,找到了生态位。比如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号称“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彭志辉,从华为“天才少年”到科技创业者,始终保持对科技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最终创造出“远征A1”并成功将公司估值推向70亿元。正如行业观察者提出的,科技创新是一件“广种薄收”的事,绝大多数人“没法在创业那天就让别人看懂他们要做什么”。尤其在AI领域,所有人都在埋头探索,“全球聪明脑袋可能站在差不多一样”的起跑线,这就更加考验中国的科技人才,能否保持持续创新的锐气、持续探索的勇气,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创造新的奇迹、输出新的动能。人形机器人因人而生,也需要因人而兴。要庆幸更要清醒,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核心技术的瓶颈、零部件的成本、应用场景的拓展等等,都是未来科研需要攻克的难关,是横亘在AI创业者面前的“大山”。对于政府、科研单位来说,继续强化政策与产业的匹配度,继续优化融资支持与营商环境,继续为行业提供平台支撑和人才保障,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这一领域,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方能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再添一把“火”。作者:柯介平编辑:刘炎迅责编:李振亮审核:张敬一值班编委:谭华霖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