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录于话题
#药品带量采购
#市场准入
#制药故事会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听上去是段子,写出来是流程
那天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去加某个医院的老师微信,负责沟通后续的合作。我以为是次简单的出库发货,没想到是经历了注册平台、学习操作、开票、打市长热线等等流程,深感学无止境,写出来以飨各位读者。
图源 作者手绘
第一天加上对接的张老师微信,发过来一个网站,我注册了我们公司的信息。提交了公司营业执照,新增了医院需要的产品,确认了属于科室应用还是临床应用,以及是否属于可收费项目。还有就是选择供应商绑定,尽管我们属于生产商直接发货,但供应链条绑定还是要做的,属于生产加配送。
我这只写了几句话,但其实中间还发了平台的操作手册过来学习,很多细节繁琐。以至于下午三点整到五点多提交,静候张老师那边的审核。整个操作过程大概两个小时。
第二天上午忙别的,下午看了下已经完成审核,于是继续填写,发现要填写产品的有效期,而且要上传产品的整体外包装图和标签图。
因为不知道何时要货,我中间还问了下到底何时发货,毕竟我们秉持先进先发的原则,怕的就是我把A批次资料上传了,结果到发货时仓库是B批次的。
但没有回应,我于是拍了最新批次的产品照片上传。整个操作过程大概半个小时。
第三天看到了平台上已经有医院的下单,点击生成配送单,然后张老师把我微信推给仓库王老师对接。王老师指导我填写产品规格以及发票号,对,也就是说先开出发票,再发货,再点已配送。
这个时候,仓库王老师给我发了财务李老师的微信,毕竟开票信息要全,要囊括产品规格,要知道开专票还是普票,要知道对方的税号。
李老师通过了微信,然后我很清晰的描述了自己的公司和需求,货和发票要一起寄出去,问下开专票还是普票。当天李老师没有回应。整个操作过程大概半个小时。
第四天我看了下聊天对话框,财务李老师还是没有回应开票信息,我还有别的工作做,没有继续跟进。
第五天张老师问我你们操作已经完成了,但货还没配送。我把和财务对接的截图发过去,表示开票信息一直没回复,无法开票。
张老师表示开票信息他可以发我。于是我赶紧开发票,然后根据我们的先打款再发货规则,问要他打款截图。张老师表示这个是医保结算,到货后打款。
请示领导,领导说就没几个钱的货,赶紧发了。于是当天在医保系统官网上传电子发票,并联系仓库王老师要了地址发货。整个操作过程大概半个小时。
第六天无相关工作
第七天无相关工作
第八天仓库王老师表示已经收到货,但无法判断是哪个科室使用,因为我们没有同时邮寄三联单。我表示仓库是根据公司规则发了出库单、质检报告,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王老师也表示很无奈,觉得发货时我该咨询下他们的规则。事已至此,只能是补救,但产品总金额一共没多少,再发一个快递不值得了,于是打印盖章扫描发送电子版。
然后张老师也帮忙在国家采购平台下了单,要我尽快上传发票。注意,是另一个网站。但登陆后,找不到上传发票的位置。
张老师让看下主账号有无分配功能,我看了我用的就是主账号。于是张老师给了一个医保局电话,让我咨询。我打过去,对方表示你要打另个电话负责办理这个业务。打过去后对方表示你要打市民服务热线,记得前面加区号。
咱是企业,也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操作,所以拨通电话后首先表示不是投诉,只是搞不懂流程,来寻求帮助。对方记录了事情缘由,留了我的电话,让我等回复。整个操作过程大概一个多小时。
图源 作者手绘
第九天收到了一个电话,告诉我再等半个小时就可以操作了。
半个小时后,操作还不行,于是有工作人员加了我微信指导。表示我们没开户,填了开户信息。后面他也搞不定,又让我加了平台工程师微信。
工程师表示你们虽然是企业配送一票,但也要上传两个发票,就是把那一张发票上传两个位置。不然发票核验不通过,OCR识别结果不一致。
上传后,结果没有提交那个选项,再次联系工程师。改为设置选择第一、二票,选择后点击批量添加,最后提交。整个操作过程大概一个小时。
至此,算是搞定了,坐等打款就行了。
整个事件最大的感触就是,每每遇到搞不定的地方,总是时不时的想:
"就这五十块钱的事,
我能不能自己出?
从我工资扣行不?
别折腾了。
一会儿微信,一会儿电话,
工作全碎片化了!"
图源 作者手绘
能不交易吗?当然不行,不履约的话,医院和我们都会被扣分。上面提到的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当然这和我对操作平台不熟悉有非常大的关系,医院和平台工程师也都是尽力的在帮我捋顺这个过程。如果说后续继续产生高频大批量交易,肯定不会像第一次这样曲折。
但怕的就是,这个医院只要一盒,那个医院只要二盒,全国那么多医院,只要变个省市区域,就得换个平台,企业就得重新学习流程。
想必医院负责对接岗位的也很头疼,毕竟可能天天碰上我这样的新手。
对企业而言,这种分散成饺子馅的交易,最大优势可能是一句宣传语,
"本公司产品远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多个三甲医院。"
甚至宣传产品卖到多个三甲医院时,都不敢给人家说一年能卖多少盒,你这样宣传虽然没撒谎,但也相当于没说实话。
通过这样的交易获利?不用想,首先人工沟通成本都不合算。
我们所有的前期预热也好,开场热舞也罢,都是为了后续的大项目推行。现在更像是预热就是开场,开场就是结束。估计没有几个医生会因为偶尔用到过一次产品就有好印象,毕竟出场太少,都未必有印象,根本谈不上好坏。
一个投入人工与收入无法对等的交易,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医院根本不是为了买产品,企业根本也不是为了挣这笔钱。
整个过程,像极了两个被催婚的单身男女,见面后加微信,温文尔雅,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散场后永不联系。
现在去医院买药治疗,确实能看到很多性价比高的药品,集采的功劳不可抹灭。我并没有否定集采的想法,只是觉得有些细节需要补充,需要优化。比如订单要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要有量的规定。本身集采的优势,就是带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批发价下大量批发。
我们不能谈成了批发价,然后分成多个单子,分别买个最小包装销售单位。这对于企业和医院来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沟通成本。只成交这么小一单,大家都不想要这样的结果。希望集采能在细节把控上能走的更完善,走的更具有可持续性,让民众、企业、医保三方都满意。
END扫码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
【智药研习社近期直播】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阅读原文
展会咨询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