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一体化协同实践育人的探索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新兵
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八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十四五”以来,确立“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的发展思路,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加速迈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点,教师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体贯通的育人体系,加强高等教育特别是教育事业“工作母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贯通,促进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资源优势,以课程为主要渠道,以实践为主要途径,聚焦教育实践育人、思政实践育人、传统文化育人、学科实践育人、科学教育实践等五个主要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新机制,一体化提升大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学科素养、科学素养等核心素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创新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实践育人
(一)聚焦“四种能力”,构建“4-3-3-4”教育实践体系
聚焦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等四种教师职业基本能力,以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为引领,坚持“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构建“四阶递进、三习贯通、三位共育、四域互补”的“4-3-3-4”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的共育共进。
1. 创新提出“四阶递进”实践教学理论。基于学习认知理论,首创“知(职业感知)-究(理论探究)-炼(实践淬炼)-创(融合创新)”的“四阶递进”实践教学理论,引领师范教育实践的理念创新。
2. 优化完善“三习贯通”实践教学模式。融思政性、学术性与师范性为一体,不断健全“见习-实习-研习”一体递进贯通的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3.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双师(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指导、双线(线上、线下)运行”的思路,1000余名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探索“实习+科普、推普”模式及“互联网+实践”模式,打造“空中课堂”。
4. 持续开拓“四域互补”的教育实践路径。秉持“东南学艺,西部扎根”理念,打造“内地与边疆、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国内与国外”“四域互补”的教育实践路径,建设300余个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及40余个研学游学基地。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西部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等教师教育共同体。
(二)打造“红烛苗圃”,助力边疆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实施“红烛苗圃”实践育人项目,探索构建师范大学与边疆边境地区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机制,助力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 开拓铸魂育人新路径。以师范生和边境国门学校小学生为实施对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为主线,开展青少年交流成长营、“大手拉小手”等活动。
两年来,500余名师生深入六省(区)的14个边境县(旗)以及海南永兴岛开展实践活动,13000余名小学生受益。举办青少年交流成长营,邀请30所国门学校的100名学生来陕交流。
2. 构建教育实践新模式。以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和中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文化传承、名师送教、教育调研”的“五位一体”综合实践。
两年来,学校在六省(区)的边境县(旗)建成10所国门学校综合教育实践基地,100余名师范生从中得到锻炼,5500余名中学生受益。
3. 搭建实践育人新载体。学校入选首批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项目高校,研发“红烛苗圃智慧学堂”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
2024年寒假,169名学生党员与5个边境县国门学校的169名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云学习”“云游览”“云书信”等活动410余场次。
二、大力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实践育人
(一)培根铸魂,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1. 发挥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建成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4个国家级教研平台,与上百所中小学建立交流研修机制,在39所中小学校设立基地,建成陕西省“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网”,6万余人次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2. 打造示范性品牌课程。打造 “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延安·青年》网络微宣讲视频等特色思政课程,3门思政课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 推进“大思政课”纵深发展。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与建设中心,推动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专家赴西部9个省区市开展专项调研,调研报告获教育部、陕西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二)夯实根基,认真落实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
1. 搭建高起点教研平台。建成陕西省国家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成立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院,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 开展高标准师资培训。承担教育部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培训任务,完成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20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占到全国培训人数的五分之二。
3. 打造高质量教学体系。参与编制《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主编《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小学国家安全教程》等教材10部。
2021年以来,面向19000余名学生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牵头举办国家安全教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大赛,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小学师生参加。
三、深入推进大中小一体化传统文化实践育人
(一)依托国家基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
1. 构建中华经典育人体系。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努力提升大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一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坚持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十八载,被誉为“最值得收藏的录取通知书”和 “身边思政课”。二是推进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承办三季《中国诗词大会》陕西赛区选手选拔活动,面向大中小学举办 “卓越之言杯”陕西省校园经典诵读大赛。三是面向中学生开展经典教育,推出“与中学生谈经典”系列公益讲座,累计观看总人数超过30万余人次。
2. 积极承担国家推普任务。一是承担西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内蒙古西部片区“三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升培训、甘肃甘南州及云南迪庆州 “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等国培任务。二是组建的22支学生推普志愿服务团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赴新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
(二)搭建交流平台,实施“田家炳”校园中华经典文化传承弘扬项目
1. 发起举办全国“田家炳杯”校园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面向全国田家炳学校、田家炳友好学校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平台。首届大赛有27个省区市的87所中小学校9086名学生组成的6667支队伍参加。
2. 组织全国“田家炳杯”中华经典教育“研学营”活动。2024年7月,90名大中小学生及教师参加了“研学营”活动,包括中华经典教育专题讲座和 “传统文化之旅”研学实践活动,有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在线聆听了讲座。
四、积极探索大中小一体化学科实践育人
(一)依托一流学科,实施语文教育“百千万工程”
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施西部地区“语文教育百千万工程”,面向“百城、千校、万名教师”,着力打造“1234”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协同提质共同体。建设“一个平台”,即“语文帮”智慧平台;瞄准“两个方向”,即西部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质量提升;深化“三个合作”,即实现课程与教材共建、优质师资队伍互聘、在校生与校友参与的深度合作;聚焦“四个重点”,围绕大学先修课、高级研修班、“语文帮”智慧平台、定向定点帮扶等四项重点内容推展。
目前已在6省区建设语文教育基地校126所,特别是在全国率先面向高中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四期共开设9门优质课程140余门次,受益中学生2000余人次。
(二)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大中小幼体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依托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建立“体育科普+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推进“体育科普、共筑健康”理念在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中的落地生根,助力西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将 “健康第一” “运动改造大脑”、“中华体育精神”等理念通过体育科普的形式贯穿于大中小幼体育教育全周期内。
2016 年以来,在4所中学、4 所小学、4 所幼儿园建立了“体育科普+实践教育”基地,举办中小学幼儿园、家庭体育科普活动200 余场次,开展线上线下体育科普公开课、实践课、讲授课1000 余学时,近 2 万名中小幼学生及家长参与。
五、不断丰富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实践
(一)发挥教育优势,推进家校一体育人
1. 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与陕西省妇联共建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培训基地,发布《陕西省社区(村)家长学校指导手册》,填补了陕西省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标准的空白。
2. 开展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开展陕西省国培家庭教育指导力研修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家庭教育管理干部专题培训项目、咸阳市家庭教育骨干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5期。
3. 推进家庭教育数字化发展。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供给。录制完成家庭教育公益课程65 讲,建成陕西省网上家长学校平台。
(二)锻造科普长板,推进科普实践育人
1. 立足科技资源优势,搭建科普工作阵地。学校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教育博物馆,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建有4个国家科普教育基地、4个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7个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均面向大中小幼学生开放。
2.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认真组织“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2022年承办陕西省“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接待5000余人次。
3.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成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志愿者宣讲团,通过作科学报告、讲述科学故事、宣讲最新科技成果、面对面科普讲解、科普实验秀等方式,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2023年,获批1项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志愿服务项目和1项陕西省科协志愿服务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在全面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中,充分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系专家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协同育人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展会咨询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