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文博会很难做,但杭州文博会却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
承接2G类文博会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关键之一是文博会能孵化出IP展中展,在文博会后推到市场中去。
私域群的名字为何没有项目名称?
运营私域,目的是为了跨项目的邀观。
文化品牌出海,机会有多大?
舒畅是杭州观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本文是舒畅8月1日在第五届会展三新展同期峰会上的主题发言,非常精彩,经作者同意,分享给大家。
--会展BEN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叫观盛文化,是一家国有企业。
我们一直以来主要策划、承办、执行各种大型的文化会展活动,并代理创办运营一些文化IP。其中,我们承接过的不少活动可能是大家觉得特别有市场化难度的文化类展会,比如文博会,但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市场化路径。
1、文化IP品牌孵化器
2、私域流量池的商业化变现
3、文化品牌出海文化IP品牌孵化器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们中标承接的一个项目——第十七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做2G(政府)类展会的都知道,垂直类展会相对较易操作,但泛文化类展会却非常难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我相信在很多城市都有文博会这个题材,但如果看一下全球,除了中国,很少有国家举办文博会,要么做设计周,要么做礼品展、IP授权展等垂直类展会内容。
因此,在我国,文博会是一种相对独特的会展形式。
当我们接手这个项目后,重新审视了文博会的概念,并提出了几个新的方向和要求。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去年文博会取得的一些成绩:文博会为期5天,在杭州举办了70余项活动。我想重点强调一下,有6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约500多个海外品牌参加了杭州文博会,其中75%以上是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文化类品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数据呢?
我想告诉大家,文博会在一开始对海外招展的过程当中,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就是我们只招非标类品牌。
为什么会下这样一个定位呢?
是因为就本质来说,文博会是一个2C的消费升级人群的消费展,而对于C端买家,要让他来到现场,当然要给他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买不到的东西。而标准品在天猫、淘宝、京东,甚至是抖音上都可以买到。
所以我们为自己的线下展会定了一个主题,就是在海外展商招商中只招海外的非标类的品牌进入这个场域。也就是说,观众要买的这些东西,除了在文博会的现场买,就只能买张机票到海外去买。甚至75%以上的这些品牌,即便买张机票到日本、到欧洲,都不一定找得到。
我们于是就成为在中国大陆地区几乎是唯一的一个海外非标品买手的角色。
另外,我们在招这些海外品牌参展的时候,有一个要求:除了产品要来,主理人必须要到现场,因为我们认为文化类产品买的是“和主理人沟通过程中的情绪价值”。
而这些平时见不到的展商、展品成了我们构建“消费升级型人群线下流量池”的引流神器,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相对精准人群的流量后,我们就开始在这个场域中孵化我们自己的“文化IP活动品牌”了。
一是通过文博会,把文博会这些政府性的展会当做“非标类文化展览活动标准化输出的一个孵化器”。
文博会对我们来讲,不是简简单单为甲方做一个项目。一方面我们为甲方提供他们需要的高质量内容,另一方面我们提供的内容又是我们孵化的文化类、相对标准化的IP展中展项目。
二是向文化产业链的新赛道渗透。
我们把这些孵化出来的IP展中展,在文博会后推到市场中去,在其合适的场景中进行商业化的转化和运作,在一些案例中我会详细展开。
三是通过这样的IP展中展全年多场景的持续孵化,在商业化运作中不断地去优化,再来反哺2G(政府)类的一些文化展会活动业务。
案例1:“不纸于此--传统工艺创新展”与“2023泗洲纸文化节”我们在2022年做过一个“不纸于此”的手工艺展,这在当年是一个火出圈的2C亲子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政府类业务,叫做“杭州国际工艺周”。
但我们从一开始在策展时候就将此定位成一个可以被复制的IP展来做孵化。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这个IP展览活动输出给了富阳。因为富阳数千年以来是以“造纸”为在地文化标签的,所以觉得这个“不纸于此”的IP展非常适合他们,于是我们就把这个IP展落户在了富阳,做成了杭州富阳的一个品牌性文化活动泗洲纸文化节。
大家注意,我们在上面“不纸于此”的项目介绍里标注了一段话:可输出落地场景:该展览可作为独立IP展落地,主要面向亲子人群,宜在1500㎡范围内策展,适合商场主题展览、文旅场景等。
所以,我们在策划这个展的时候,就是奔着要把它包装成一个独立输出的相对标准化的IP展览产品的。
所以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策展人是以这样的逻辑去做政府性项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政府项目做优质内容输出,而是利用政府性项目的资源去打磨我们自己的文化类IP展览活动产品。
好,接下来要讲一个今年五月份落地、而且效果非常好的孵化项目。
这是我们RUA RUA PANDA大熊猫主题全球巡展。
当时在文博会现场孵化这个项目的时候,发现它的整个转化率和流量非常好,所以在今年我们拿到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官方背书,孵化做了这个叫做“RUA RUA PANDA”的大熊猫主题Pop-up Store (快闪店)。
5月1号第一场活动是在上海的万象天地落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展览在上海的万象天地的销售营业额达到了100余万元,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对这个商业项目进行了多次报道。然后全国各地的商场就找上门来了,而且商场愿意高价引进我们的项目进行落地,这个展览在商场的排期已经排到了明年年中。
让我最自豪的是,我们不仅仅把这个文博会里孵化出来的项目在国内的消费场景里做转化,接下来,我们还会在海外落地,已经在和巴黎以及日本的商场在谈合作。
在此之中,因为是在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这样的概念,我们也特别用到了我们公司自己研发的可复用纸浆板材料,所以落地成本也非常有市场竞争力。
所以,我们从文博会里进行孵化,从立项一开始就从理念、内容、搭建材料等方面输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IP展中展产品,甚至在商业模式上就已经考虑好了脱离开政府项目该如何做大的路径。
这也是我们去年从文博会孵化出来的一个文博会的衍生品商店叫做灵感商店。你们看到的所有的这些文创产品,从内容、产品到设计搭建,都是我们自己的策展团队来做的。
这里面所有的这些产品,除了我们自己设计的,还与很多文创设计类的品牌做了联名。
里面的产品有150多个SKU,这个灵感商店做完之后,我们同样对它进行商业化转化。现在和中国(杭州)动漫博物馆的衍生品商店就是我们“灵感商店”的常态化落地门店,由我们团队日常在运营。所以我们在文化空间运营上,也把我们的孵化出来的这些IP产品放了进去。
回顾一下,我们在所有的政府类文化项目中给自己提的要求是:做政府的乙方,但不只是简单的为政府甲方提供优质的内容,而是同样考量在这个政府类展会结束之后,我们能留下并孵化出什么样的一些相对标准化的IP展览活动产品。
这些IP展览产品是可以后续为我们带来收益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利润可以不来自于政府项目,我们可以把政府项目中中标的所有资金投入到项目本身去,但这种投入从某种意义上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因为在后续持续运营中,在2 B、2 C市场化过程中这些孵化IP将持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而这样的投入也让我们在竞争政府性项目中保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这就是我们承接政府类文化展会的一个核心逻辑。
然后,在团队架构上,我们团队去年是14个人在做文博会这个项目的策展,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策展人。大家刚刚看到的灵感商店、RUA RUA PANDA等,都是我们策展人独立完成的区块,此外,同类型的IP展中展在文博会中还有多个。公司对他们的考核是:在文博会里我们用足成本做孵化,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期内,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把前序投入的成本赚回来,并能形成正向收益成长。
私域流量池入口
第二个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定义的“私域流量池的入口”逻辑。
我们从接手文化类B2C类展会开始,就一直认为这些2 C类展会就是一个垂类人群的私域流量池,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把线下流量导到线上持续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疫情期间也做展会的线上互动,但是我们的线上互动与很多在疫情期间做的线上展会非常不一样。
我们不做VR看展,不做线上会议,而是做了一个游戏,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受众主要是C端消费升级型消费者,他们更注重的是“体验”和“情绪价值的满足”。
疫情结束后,我们依然在升级我们的线上玩法。
这是去年做的一个线上小游戏,因为是龙年,我们做了一个解谜类集龙珠游戏。线上会场有5颗龙珠,在文博会开始之前,大家就可以去线上收集,线下有8颗龙珠,文博会开始后是可以到现场来收集的。
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一方面把文博会的预热宣发做起来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线上入口,收集到了“线下私域流量池”里的流量。在文博会结束之后,成为了我们非常具有粘性的私域用户和粉丝。
这就是我们的一些私域粉丝群,但这只是一小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私域群的名字不叫杭州文博会粉丝群,而叫“一起找发耶”(杭州话里面的“发耶”就是“有趣”的意思)。
为啥私域群不和项目有关?
我们是故意为之的。
建立去项目化的私域流量池,是因为我们认为私域人群是我们的资产,我们从各种文化类展会活动中把他们汇聚到一起,再把他们导向我们其他文化类新项目里,包括后面在做RUA RUA PANDA的时候,很多宣发都是在这些粉丝群里来做,所以这成为了我们一个跨项目的邀观渠道。
文化品牌出海
最后,讲一讲我们在出海这个方向上的一些探索。
我们从2013年开始就带一些文化设计类的品牌去参加全球的一些设计类的展会。其实非常多的平台都在带企业出海参展,但是我们调研下来发现,这些出海类平台主要是带OEM和ODM类企业出海参展的。
这十年海外推广服务下来,我们发现尤其是去年开始,中国企业出海从OEM、 ODM开始转向品牌出海。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企业开始考量在海外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机遇点:企业出海参展的时候,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不仅仅像以前那样,只求一个简陋的标展位,接一些下游订单的业务。
而且我们也发现了更多的品牌方开始需求全新场景的出海方式,比如做独立站跨境电商出海,在海外开快闪店。
比如泡泡玛特、名创优品以及中国的茶饮品牌在海外大量开店。他们在出海的模式中,对“场景”有了新的诉求,而我们接下来就希望帮助品牌在海外提供“场景服务”。
而除了场景需求,企业除了像以前一样需要B2B订单外,开始转向B2B2C,他们想去接触他们品牌在当地的终端受众。包括现在有B 2 M的需求,也就是他们这些品牌方想去接触一些Media,尤其是当地社交媒体达人。
有了这些新诉求,就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
比如说,我们现在带着品牌更多的去参加一些偏设计类的展会,品牌除了能够找到它的代理商之外,还能在这个展会上做品牌宣传,甚至为它的品牌在当地的推广找到一些媒介合作方。同时除了参加海外的这些展会,我们也通过我们在海外的十年经验,帮助这些品牌在当地做一些公关类活动。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大家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看一看最近这几天巴黎奥运会在开幕期间,中国企业在巴黎当地做的公关活动。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赚信息差的蓝海机会。我非常推荐我们在做展会的这些国内的企业去帮助这些品牌方卷到海外去。
我们在海外做了十年,并且在海外有四个文化中心在运营。
我们发现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品牌不比海外差,甚至在产品力上绝对能卷过海外品牌,但是就文化这个类目而言,我们也发现,很多都是微小型企业,可能就只有五六个人的企业,连国内市场都没有摸明白怎么做,并没有精力和能力卷到海外去,但他们的产品在海外又非常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我们公司从今年起做了一个平台项目,代理了二十多个考察下来在海外有市场的微小型的文创设计品牌,帮助他们抱团出海。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前期我们帮品牌投入人力物力和资源拓展海外市场,然后在跨境贸易的过程中和企业共享收益。
作为一家国企,我们选择不做短平快的事情。我们通过创新模式的建立,在我们熟悉的文化贸易方面,帮助这些微小型企业出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他们的成功。同时,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和在座的很多深耕海外做展会搭建以及渠道的朋友们一起来拓展。
这是我们认为未来5到10年非常重要的一块新生的增长市场。
3个业务理念
最后,我想说,对于我们这家企业来说,有几个业务理念:
一是深度挖掘每一个项目的边际收益,让每一个项目能被复卖;
二是做一个链接器企业,开放给每一家有相关需求的合作方,一起做大蛋糕,不管你是我们的甲方还是乙方;
三是找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经营,因为文化这门生意是要靠时间去打磨的。
会展BEN
第6期注册国际会议经理(CIEP)培训将于8月12-16日在成都举办
不愿说的教训 + 活动复盘:“现象级”的线下,“灾难级”的线上
会议现场破冰小妙招,不止100个!
我连续5年参加三新展,提出1个质疑2个批评和一点表扬
本是内部会议,却变成了现场3500人250万人在线参与的活动
联系我们
隗 玮
手机:135 2164 2668邮箱:weiwei@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展BEN行业交流群 会展BEN公众号已开通留言评论功能,欢迎来撩…
展会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