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五月成都,时值初夏,中国体博会的“会议日”如约而至,第十一届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诚邀各界人士齐聚天府之国,聚焦“绽放体育新力量”年度主题,各抒己见,共同激荡体育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年度最强音。
01两个“大局”背景下,体育产业面临新形势
鲍明晓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
体育产业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两个大局”的时代交汇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发展面对的时代背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体育事业的战略任务和核心工作,其核心逻辑是不断推动体育由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位置。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准确认识并把握新形势是关键。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体育本身也面临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体育事务被带入到大国竞争的范畴,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赛事和活动的意愿减弱,疫情后传统的运动项目吸引力下降……风险挑战巨大,机遇也同样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势不可挡,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领域,也必将对体育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从国内看, 尽管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但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一季度宏观经济超预期开局,呈现工业生产持续向好、服务业稳中向好、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服务消费好于商品消费、投资增速回升等特点—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王远鸿在大会上表示。
宏观经济稳定回升的势头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体育产业正在加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看“账面”,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整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8%,高出整体增长率11个百分点。
看“市面”,新注册体育企业不断增多。仅2023年上半年新增体育及相关企业就超过数万家。今年1-4月,体育投资同比增长12.7%,快于全社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
看“人面”,体育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生力军。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共吸纳就业718.6万人,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国全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12年的0.74%提高至2021年的0.96%。
看“基本面”,体育人口的持续增长为体育消费市场扩张奠定良好基础。2022年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为67.5%;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5年的1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1.8万亿元。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人民群众对生活体育的追求,是体育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老百姓把体育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追求,这是体育发展最大的内生性动力,所以要呵护好这样的动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才可持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未来是有大的空间。”鲍明晓说。
02结构优化,需求旺盛,体育产业展现新趋势
面临外部新形势,体育产业内部也呈现诸多新趋势。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33008亿元,增加值为13092亿元。与上年相比,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长5.9%,增加值增长6.9%。在大盘保持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包括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等在内的体育产业分类均呈现高质量增长新趋势。
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创新一直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近年来,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拥抱数字化和绿色化。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使产品使用场景和功能更为丰富,更贴切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积极提升对产品环保属性的关注度,绿色化成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发力方向。谈及体育用品业未来发展,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在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重视新兴市场发展机会、要积极把握体育消费趋势、要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产业要素间的协同优化。”
体育竞赛表演业效益凸显,溢出效应显著。2023年各类赛事活动全面恢复,办赛数量、参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凸显。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亚运会、大运会、学青会、十四冬举办期间,杭州、成都、南宁、呼伦贝尔在赛事举办期间吸引游客2.2亿人次,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300亿元。赛事的溢出效应同样显著,“赛事经济”在产业升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环境提升、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各地“三进”活动的开展,体育赛事的多元价值将进一步拓展。
杨雪鸫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健身休闲产业飞速发展,户外需求高涨。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正逐步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体验型消费转变,带动健身休闲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登山、骑行、飞盘等户外运动持续走热。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运动空间(公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认为:“户外运动不仅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更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推动了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提质增量,运动空间兴起。体育场地设施呈现出从增量到增类、增质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各大城市兴起许多新型运动空间,有别于业态单一的传统体育场馆,它们娱乐休闲属性强,可以满足多元需求。特别是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运动空间在盘活存量住宅、商业地产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价值。
张庆运动空间(公园)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体育产业的发展新阶段,要深度激活“人货场”中“场”的价值,打造更多以运动空间为代表的体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让更多体育优质内容与商业场景产生强烈化学反应,创造更大价值。
03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体育产业迎来新机遇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意味着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寻找新机遇,发掘新动能,找寻推动体育质量变革、效率革命的新动力至关重要。鲍明晓认为,“体育产业的新机遇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围绕国之大者,二是围绕民之关切。”具体来说:
首先,要在扩大开放中寻找机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多的国产体育品牌响应号召,“扬帆出海”。海外市场可能带来的巨大增量,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来说固然是不可忽视的机遇,但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标准的产品质量要求、品牌差异化的挑战以及国际市场的适应性等问题也需要被重视和解决。只有聚焦新质生产力,不断打造差异化产品,紧紧抓住数字技术管理运营和跨国人才管理框架这两个关键点,国产体育品牌才能在“走出去”的同时,将知名度、美誉度“做上去”。
李桦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
通过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可以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也能开拓新的市场,扩大影响力。
另外,要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寻找机遇。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老龄化。对于老年人群体,从“治已病”向“治未病”是重要环节,而体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用品‘适老化’需求显著增长,例如划船机、走步机、康体仪、按摩椅以及现有健身器材的‘适老化’改造,有望释放出更多增量空间。”李桦说。
再次,要在新技术应用中寻找机遇。以体育数据共享为抓手,体育与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体育产业的新机遇将会不断涌现。
王远鸿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
低空经济是国家发展经济重点培育的行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是体育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机遇。
低空飞行不仅可助力体育旅游,为游客带来独特、刺激的体验,还可为体育器材的研发制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如无人机、智能飞行器等,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04融合效应突出,体育产业打造新业态
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总结为“三个效应”—“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这其中,体育与相关领域协同联动、融合互通,不断打造新业态、激活新动能的融合效应,为发展体育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路径。体育加速与科技融合,线上赛事、智能装备等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催生了体育科技融合发展的数字体育新业态;体卫,体医融合加速,打造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体育引流搭台、文旅项目唱戏,文体旅商综合发展的体育旅游业态成为乡村振兴和各地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
体育+科技,数字科技助力体育“智变”。从杭州亚运会的“数实融合”点火,到校园里的智慧操场;从助力运动员训练的“黑科技”,到吸引目光的虚拟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的数字科技被应用到体育领域。鲍明晓认为,“运动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实现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和运动社交情景化,才是真正的数字体育产业机会。”
体育+医疗康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产业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贡献日益凸显,体育产业与康体、养老、医疗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体育健康关口前移、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体医、体卫融合,非常重要的是通过产业、产品和服务,向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开战,通过体育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鲍明晓如此总结。
体育+文旅,体育旅游成为消费型社会重要的主题业态和体验产品。近年来,体育+文旅深度融合,体育旅游已成为产业新业态。村BA、村超、村排、citywalk等一系列大众体育活动,成为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供给,让运动为旅游增添活力,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需要;城市马拉松、环湖骑行、戈壁徒步等赛事活动日益形成品牌,其带来的运动“流量”,正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旅游的“留量”,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王笑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一是消费心态变了,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与日常工作平衡发展;第二理念变了,体育旅游等主题休闲娱乐、休闲度假消费比例会非常高;第三是关注价值观消费,包括公益、环保、广义社会福利等;第四是回归本土文化,这将延伸到本土IP投资和IP研发。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体育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体育强国建设的崭新图景。“绽放体育新力量”不仅要积极培育发展体育领域新质生产力,更要将体育产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健康力,这也是体育强国的核心要义所在。
— 延伸阅读 —分享、点赞、在看,一起关注体育产业
阅读原文
展会咨询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