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包钢集团公司主业为钢铁、稀土两大产业,下属上市公司“北方稀土”致力于白云鄂博矿中稀土的加工与全产业链应用,稀土分离产量占全国的66%,拥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研发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建院60年来,在稀土资源开发及下游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牵头和参与了60%的稀土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 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底,国家标准委共批准建设了50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作为我国标准化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平台。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于2019年2月获批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由包头稀土研究院承担建设运营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与实践。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稀土战略政策的重要举措。稀土是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缺少的元素,稀土产业是国家重大高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十大重点突破领域,稀土几乎与每个领域均有极高的关联度。落实国家稀土领域重大政策,需要搭建国家级标准化平台,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技术支撑和战略引领提升作用,保障稀土战略政策的贯彻和推进。
二是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列为两项重要内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是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的实践基地,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
三是促进稀土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我国稀土行业的发展依赖廉价资源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急需走一条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创新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稀土新材料作为功能材料向多领域延伸,稀土行业与其他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交叉与融合,需要跨行业、跨专业合作制定标准,寻求新的市场化模式加强行业标准资源供给、搭建标准化服务平台,以标准赋能推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助力北方稀土“打造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的有力手段。北方稀土具备稀土冶炼、功能材料、深加工应用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能力和优势,是跨地区、跨所有制、多领域的高科技稀土企业集团。2022年,北方稀土制定了《北方稀土“打造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行动方案》,一流企业做标准,加强标准研制与推广,做好标准创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建立健全稀土产业链标准体系,促进稀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是北方稀土迈向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的必由之路。
1.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标准化发展将实现“四个转变”,即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要达到“四个目标”: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这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2.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特别明确基地应当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产学研用协作,加强技术标准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创新基地以满足技术跨界融合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带来的标准化需求为导向,应用“互联网+”等手段,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集成服务,建设本领域(区域)技术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应当加强标准化资源与科技和产业资源对接,为研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方面标准提供服务,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路径支持。
一是稀土技术标准创新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二是研制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稀土标准;
三是标准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效用明显;
四是稀土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是培育一批稀土标准化专业人才。
围绕将创新基地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稀土标准创新高地,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领先区,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和标准化服务供给基地的总体目标,推进创新基地有序建设,为促进我国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1 创新点总结
一是以“共享资源、共建标准、共创发展”为原则,面向行业广泛征集成员单位组建行业标准化创新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建设稀土行业专利与标准融合发展平台。
创新基地多措并举 促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提升。一是打造稀土标准研究中心。加大标准研制力度,持续完善稀土标准体系。二是打造稀土标准化人才培养中心。培养一批懂标准、懂技术的稀土行业标准化复合型人才,提升稀土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增进标准化科研协同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的核心引擎。一是强化标准同步部署,将研发与标准化工作同规划、同论证、同推进,鼓励将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和成果输出,加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二是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市场急需标准编制。三是注重落地应用,推动重点标准实施,保障创新成果切实向生产力转化。
面对稀土行业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做实谋篇布局。 聚焦我国技术现状和利益诉求,提出参与意向和技术意见,提升国际标准研制参与度。二是建设稀土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提高我国稀土领域国际标准影响力与贡献力。
一是成立了以北方稀土董事长、总经理负责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基地建设工作。二是广泛吸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基地建设,组建了创新基地理事会,三是组建了专家智库并成立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全面指导。
为推动创新基地科学、有序、高效建设,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章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理事会章程》等6项制度,确保创新基地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有序、规范地推进。制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发展路线图(2021—2023年)》,规划创新基地战略发展。
创新基地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申报建设的“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稀土行业中心” 和“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测试和国际交流平台的协同作用,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带动稀土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
建立国家级标准创新基地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大基地平台模式,探索创新基地之间的跨界融合机制。2021年同先进制造工艺及关键零部件基地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2022年与化工新材料基地进行多轮技术交流,2023年与医疗器械基地及氢能基地达成了技术和标准方面深入合作的意向。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组织编制了《稀土标准工作手册》,印制1000册发放到稀土行业企业,目的是推动标准在稀土行业的实施应用。与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产业学院探索联合设置标准化课程,让标准走进高校课堂,前置标准化人才培养,积聚后备力量。
创新基地持续加强标准研制与推广,基地共建单位主导起草并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占总量的90%,覆盖了稀土化合物及其金属、稀土功能材料、分析检测方法等领域,同时,结合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稀土合金、功能材料分析方法等新技术、新领域标准研制工作,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创新基地高度重视团体标准的建设,积极组织相关稀土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研发机构及稀土行业组织联合开展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促进优化上下游产业在全产业链协调和行业交融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自主协调能力,助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鼓励创新基地成员单位结合企业自身需求,自主制定高水平企业标准。积极承担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机构,基地成员单位承担了2019年度镨钕合金企业标准排行榜和领跑者评估工作,制定形成稀土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两家企业的镨钕合金产品获得“领跑者”称号。
基地筹建以来,积极开展各类标准化活动及标准制修订培训,以此带动队伍建设。参加稀标委会议16次,开展技术培训11次,培训标准化人才超过2300人(次),促进了标准化人员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基地建设期间发布2项稀土国际标准,在研4项国际标准,参加线下及线上国际标准会议23次,跟踪了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提出的稀土回收、追溯、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国际标准,为我国稀土行业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基地互联网服务平台,搭建稀土行业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站,建立“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开展稀土领域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今后标准制修订提供了信息来源,促进行业标准水平提升;探索标准、计量、合格评定一体化发展模式,将知名计量检测单位、测试中心、各基地成员单位共同纳入平台,为进而提升稀土行业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服务。搭建标准化科普宣传服务平台,中国稀土网上及在我国稀土行业的权威性信息杂志《稀土信息》设置标准专栏,刊登了多篇相关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标准及科技成果转化文章。
创新基地打造“选项目、追技术、做标准”的稀土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标准数量特别是市场化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大幅增加,推进了8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2 2019—2022年标准数量变化对比图
一是实现稀土领域标准化资源的有机融合,2022 年发布各类标准96项,是2021年数量的2.1倍。
二是通过稀土行业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满足了稀土企业对标准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科研与标准研究、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三同步”,将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周期明显缩短,为稀土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牵头研制的两项稀土术语国际标准于2020年正式发布,成为全球稀土行业首批发布的国际标准,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标准,被后续研制的新的国际标准广泛引用,大幅提升了我国国际标准影响力。
4.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设基地成员单位共有7位ISO/TC298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和1位IEC/TC68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其中1人还担任ISO/TC298经理助理,以国际官员的身份推动基地的国际标准建设工作。
理事长单位北方稀土申请承担了节能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在行业内率先建立节能标准体系,包括了国家标准、自治区标准、北方稀土标准,涉及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设计、节能监测、设备管理、经济运行、能源计量和节能测试等多个方面工作,完善了降碳路径。
创新基地通过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与标准链“三链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将“三链”深度融合,2019年开展了《稀土磁性材料标准体系》研究,2021年开展了《军民通用稀土储能镍氢电池标准体体系》研究,2022年开展了《稀土储氢材料标准体系》研究,三项标准体系推动了稀土新材料深度开发研究和产业提质升级。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形成了稀土领域“产业链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节能降碳绿色化、标准国际化”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推动政府标准市场标准二元并重发展,推动标准实施应用,行业标准化能力提升取得明显实效。
来源 | 包头稀土研究院
展会咨询13248139830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