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颁布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对汽车工业未来的低碳和零碳排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结合中国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和中国”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高效近零污染内燃机和混动是未来车用内燃机碳达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技术特征,碳中性和氨氢燃料内燃机是未来碳中和的发展方向。在202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期间,10月25日“双碳目标驱动下的高效车用内燃动力及碳中性燃料“专题论坛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同济大学教授、汽车学院燃料喷射与燃烧研究所所长李理光和加拿大温莎大学机械车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郑明主持,郑明教授,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长城汽车动力研究院整机开发部副部长张梓龙,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孙柏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动机系统研发部部长占文锋,浙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福成,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葛蕴珊,德国PTB国家实验室博士舒博分别为本次会议特邀报告演讲嘉宾做主题演讲,来自全国院校、企业和行业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参会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温莎大学机械,车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郑明发表了《碳中和可持续动力系统:可行性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比较了当下电动车、燃油车、混动车等细分车型的能量密度,评估了可行能源的潜力和极限,他表示:当下汽车需要高密度的车载储能。同时强调了清洁能源转型的途径,并对未来可再生燃料的适应性以及清洁燃烧的先进点火系统做了介绍和展望。
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发表了《醇油共燃——压燃式发动机性能提升的新途径》的主题报告,从醇油共燃提升了压燃式发动机的做功能力及其机理,以及醇油共燃在动力装置上的应用现状等几方面向大家展示了甲醇-柴油掺混燃烧不仅可以扩展HCCI的运行范围,还能有效提升做功效率。同时指出:醇油共燃实现了混合气的爆炸燃烧,并且此时的燃烧模式效率最高。这使得醇油共燃技术在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同时,还确保发动机的良好经济性,同时发动机可以不需要尿素即可满足国六排放法规,并且已经在重型车、火车等领域有了初步验证。
长城汽车动力研究院整机开发部副部长张梓龙发表了《长城汽车Hi4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的演讲,从长城的Hi4混动技术简介和长城的两款发动机产品给大家展示了长城的混动技术布局。长城自主研发的1.5L直喷自吸混动发动机拥有高压缩比达16、大程径比、低摩擦等特点,兼顾了动力性和经济性;其1.5T直喷增压混动发动机更是通过技术优化使得74%的工况点落在了经济区。可以看出长城汽车的Hi4混动技术已日趋成熟,助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孙柏刚发表了《氢内燃机超低NOx排放控制技术》的主题报告,通过氢内燃机和燃料电池的特性对比,肯定了氢内燃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并通过氢内燃机轿车的早期测试结果向大家详细分析了氢内燃机的NOx排放特性。最后从缸内NOx的排放控制技术和缸外后处理系统的NOx处理技术两个角度出发,从缸内控制参数如过量空气系数、喷射时刻等对NOx排放的影响以及后处理开发目标的罗列向大家展示了氢内燃机NOx排放控制手段,他表示:氢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及可靠性指标不断深化与拓展,必须开展缸内缸外相结合的污染物控制技术。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动机系统研发部部长占文锋发表了《面向“双碳“的高效乘用车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双碳“背景下广汽的战略思考。同时向大家展示了广汽汽油、甲醇等醇类、氢氨等零碳燃烧技术等一系列高效发动机的探索路线。他表示:乘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降低燃料周期碳排放是关键环节,采用碳中性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手段和优化燃烧提高发动机热效率是重要路径。
浙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福成的《吉利汽车面向碳中和的多种燃料和燃料系统开发》的主题报告由该研究院前瞻技术开发总工程师袁爽代为发表,他从吉利汽车绿色甲醇战略和产品、稀薄燃烧下汽油与氢气的开发、稀薄燃烧的后处理以及展望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吉利的发动机技术。他表示:吉利汽车在新能源与旧能源中始终在探索高效节能与近零排放,希望可以用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用更合理的方式助力双碳战略。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葛蕴珊的主题报告《汽车氨排放特性研究》由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欣代为发表,分别从汽油车氨排放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催化剂对氨排放的影响和控制措施以及重型车的氨排放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向大家展示了汽油车特别是混动系统车辆氨排放问题的严峻,并从多工况分析了氨排放的产生机理,同时表示:重型天然气车的氨排放显著高于柴油车。
德国PTB国家实验室博士舒博发表了《氨燃烧研究进展:形态化学与模型开发》的主题报告,从目前引用量较高的九个氨燃烧机理出发,分析了当下氨燃烧机理的局限性,并通过其团队的试验工作的展示,向大家展示了修正过的氨燃烧机理。同时利用修正后的机理探究了氨与不同燃料掺混的燃烧特性,并表示:氨和以氨为主的混合燃料是极具前景的碳中和方案,对其燃烧化学还需要详细深入的研究。
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微信:13248139830(展商名录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