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导 读
在20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2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21项、发明专利530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38项;2019-2021年,相关产值高达642亿元,实现利润126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实力。
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土壤与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防治和保护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持续加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Ⅳ、Ⅴ类水质监测点占81.83%,土壤总超标率达到16.1%,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因此,控制土壤、地下水污染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监控和提前预警,及时就污染问题进行处理。目前,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控预警方面仍未形成较完善的方法和体系,且缺乏土壤与地下水协同组合治理方法,影响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与协同修复治理效果。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控预警与处置技术应用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针对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源难识别难题,以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源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源识别及分类分级方法,开发污染场地分类分级系统,实现从源头上降低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提高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风险防控针对性。
2.针对土壤、地下水采样检测数据不真实、监控预警技术不完善等难题,开发基于全流程监控的土壤、地下水环境采样装备和管理系统,建立多层次复合要素的地下水污染监控预警技术和污染预警平台,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采样效率提高40%,在北京、河北、四川、湖南等多处应用示范,实现土壤、地下水污染精准监控、快速预警。
3.针对土壤、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技术与装备落后,缺乏土壤与地下水协同组合治理方法等难题,建立地下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快速预判技术体系,发明便携式多参数土壤、地下水深度修复装备,开发土壤地下水跨介质修复系统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事故分析评价平台,有效提高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协同修复能力与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水平。
成果获得授权专利共27件,发表学术论文28篇,软著14部,出版专著4部,获环境科学类奖等 6项;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北京、河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的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9159.48万元,新增利润1354.79万元,显著提高了我国土壤、地下水监控预警与处置技术水平。
李翔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有不断地创新驱动前进,人才强、科技强,才能持续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有效调动团队积极性,强调事业职能,注重合作,才能在摸索实践中、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实现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未来要遵循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立足民族国家发展现实、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前景、充分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欢迎各界环保人士,积极参与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相关工作。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通过环境技术进步奖、实用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成果鉴定评议、CAEPI标准,以及支撑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先进技术目录等系列工作,服务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动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
一、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服务CAEPI团体标准立项150余项,发布70余项。已发布标准获得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政府部门,检测认证机构、工程招标单位的采信。
二、承担政府委托的技术评价推广工作
承担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推荐工作。
三、搭建政产学研用专业交流平台
来源:技术部
2023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庆祝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怀柔举行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电话:13248139830(门票)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