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作者:常 鑫,薛小琪 ChangXin & Xue Xiaoqi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 要:乡村艺术符号研究是重塑乡村价值、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发展之核心所在,是实现乡村文化与经济振兴的有效桥梁。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乡村艺术符号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梳理归纳该领域研究现状、进展、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积极探索艺术符号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为今后乡村艺术符号挖掘与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复兴传统文化和振兴乡村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乡村艺术符号;乡村艺术;乡土符号;艺术符号;文献计量;CiteSpace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就为文化艺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全新思考方式与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传统艺术浓厚,并以其直观、鲜活、生动的特点,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认同的重要媒介。通过对乡村艺术符号研究,探究其承载乡村的价值内涵与主题记忆,增强共有的乡土文化认同感,同时,研究乡村艺术符号也是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血脉上的根本保证。鉴于此,学术界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艺术与符号的挖掘与整理,但乡村艺术符号这一研究领域尚未成形,尤其缺乏相关可视化计量分析。因此,为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特征,本文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方法挖掘研究热点、厘清研究脉络、透视研究前沿,在整合分析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乡村艺术符号领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1 研究概述、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概念简述
乡村振兴是当下宏大的时代命题,在寻找建设路径的过程中,“艺术”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中国式文化复兴”的最强表现形式。鉴于此,在该时代语境下,应当挖掘乡村地方性文脉,对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符号进行详细梳理与深度阐释,并通过地方性的艺术符号进行现代性改造,从而实现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化。但目前乡村背景下的艺术符号研究大多局限于从某单一视角分析,研究呈现出零散碎片化状态,研究系统性尚未形成,并仍存在大量空白的、尚未挖掘的可拓展性空间,因此,如何构建乡村艺术符号研究领域的系统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乡村艺术符号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如下定义:乡村艺术符号作为乡村文化的象征与纽带,是乡村经历千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与地域文脉特征,是由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建筑雕塑、文化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征元素具象化提炼而来,形成的艺术在地性符号化语境,能激活乡村审美与文化价值,强化乡村历史集体记忆,重建与重构乡村象征空间,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的,并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精髓的特色艺术符号体系。本文正是围绕上述定义,整合乡村艺术符号零散性研究成果,形成系统化文献计量研究。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分析功能强、使用便利,且在很多学科领域得到应用的可视化软件,通过对可视化图谱分析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能够得到所属学科知识领域发展及其研究的新动态、新前沿和新趋势等信息[1]。本文围绕上述乡村艺术符号定义,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其研究进展、热点与趋势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以便用于后续研究。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依据,来源类别勾选全部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4日,数据源范围采集起始时间点为2022年10月3日至10月4日,以(主题:乡村艺术符号(精确))OR(篇名:乡村艺术(模糊)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1102篇文献。由于乡村艺术符号领域研究尚未成形,研究成果零散且多分布于不同主题词下,为了防范遗漏部分领域相关文献,确保所获样本能够全面、清晰、准确呈现该领域知识结构,因此,按照乡村艺术符号定义,在上述检索主题基础之上进行扩展检索。二次检索数据源范围采集起始时间点为2022年10月5日至10月6日,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6日,以(主题:乡土符号(精确))OR(篇名:艺术符号(模糊))进行主题检索,获得522篇文献,提取两次检索文献数据,人工剔除掉重复文献以及不符合乡村研究范围文献209篇,两次检索共得到1415篇文献。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专业性,进一步对文献进行深度整理,剔除访谈、综述、书评、报纸等非学术文献以及与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共获得有效文献399篇。
2 数据处理结果及其分析
2.1 基本情况统计
2.1.1 发文量分析
基于乡村艺术符号文献发文量统计分析(图1),可以看出其发文量由2000年的2篇增至到2019年的34篇,尤其2017年至2019年间,发文量再创新高达到88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样背景下,学术界对乡村领域的艺术符号研究关注度逐年增高,研究成果呈现增长态势。
▲ 图1 乡村艺术符号发文量分布图(2000年至2022年)
2.1.2 研究机构及分布特征分析
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共得到12个研究机构(图2),分析其合作网络,发现共有256个网络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仅有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与华侨大学呈现出合作网络节点连线,节点密度为0.0009,反映了2000年至2022年间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联系不紧密,其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图2 研究机构分布图(2000年至2022年)
对研究机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表1),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发文量最高,共计5篇,是该领域的重要发文机构,分析发现,该机构在此领域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民俗艺术、传统文化、传统纹样等内容,分析出了艺术符号的构成特点与象征寓意;昆明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等发文量紧随其后,聚焦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少数民族织绣纹样符号领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侧重于民俗艺术研究;成都理工大学致力于寻找乡土视觉艺术符号与地域品牌设计的契合点[2]。从研究创新度来看,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运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表达出了地域传统艺术符号的文化寓意[3]。
2.1.3 核心作者及合作情况分析
核心作者的可视化图谱中(图3),共形成364个节点,密度为0.0015,显示出形成了一大两小的合作团队。经数据统计分析(表2),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教授发文量为6篇,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及纹样、民间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徐人平教授发文量为5篇,提出把苗族服饰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和视觉艺术符号加以研究[4];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博士发文量为3篇,指出乡村视觉艺术符号与民族文化建构的运行机制[5]。此外,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扩展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我国乡村艺术符号发展。
▲ 图3 核心作者共现图谱(2000年至2022年)
2.2 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2.2.1 关键词图谱分析
2.2.1.1 关键词共现图谱
应用CiteSpace软件生成2000年至2022年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显示出其节点间连线数量为439条,网络密度0.0076。对关键词频次前10位进行统计,计算其在网络中的频次(表3),结合关键词词频列表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发现艺术符号、符号、传承、创新等关键词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中艺术符号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 图4 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共现图谱(2000年至2022年)
2.2.1.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通过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进行聚类处理,得到乡村艺术符号聚类图谱(图5)。结合时间线图谱可以发现(图6),①聚类#0艺术符号,研究者较多关注民俗符号、传统图形、地域性、文化研究、手工艺等领域;②聚类#1符号,侧重于民俗艺术、发展传承等热点研究领域,是推动乡村艺术符号研究的内生动力;③聚类#2传承,围绕价值再现、保护、图式符号等展开应用研究;④聚类#3符号学,致力于通过设计学、方法论重构乡村艺术符号系统研究;⑤聚类#4传统文化,侧重于民俗文化、传统元素、图案语言对乡村艺术符号进行传统文化当代应用研究;⑥聚类#5符号化,研究者较多关注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等领域;⑦聚类#6文化,侧重于民间艺术、民艺符号、文化符号构建乡村文化社会秩序;⑧聚类#7造型,传达民间剪纸、象征、信仰等领域艺术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⑨聚类#8民间美术,侧重于从审美、图腾符号、形式等领域,表现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⑩聚类#9语境,围绕语义、艺术性等关键词,聚焦语法及语义的纹样再创造,为乡村民族纹样艺术符号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图4 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共现图谱(2000年至2022年)
▲ 图5 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聚类图谱(2000年至2022年)
▲ 图6 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时间线
聚类图谱(2000年至2022年)
2.2.2 阶段性前沿领域分析
从可视化图谱中发现,我国乡村艺术符号研究共呈现出16个突现词(图7)。首先,从突现强度来看,“应用”成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该时期侧重于对乡村地域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设计符号化应用研究,如从民俗艺术符号角度出发,将东北农民画艺术符号应用于乡村民宿设计中,有益于促进乡村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6];其次,从突现时间来看,语义、语境等关键词最早出现于2007年,研读此类文献发现徐晓慧博士认为在特定的乡村语境下,应聚焦乡村艺术、地域文化现象的本质,探讨艺术实践和审美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此外,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包装设计等主题词的突现开始时间为2015年,持续时间不断增强;最后,从突现前沿领域来看,传统文化、文创设计突现词分别从2019年和2020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与前沿。考察文献发现,传统文化领域出现了“传统文化遗产”“文化符码”“仪式与文化认同”等关键词,文创设计涌现出了“文创型乡村”“乡创”等新视角[8],这对重焕传统艺术生机,促进乡村艺术符号发展提供新思路。
▲ 图7 乡村艺术符号研究突现词(2000年至2022年)
2.2.3 研究发展阶段及主题分析
2.2.3.1 研究发展阶段
绘制2000年至2022年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8),结合图谱将这一研究阶段的文献进行三个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为起步萌芽期(2000年至2009年),这一时期相关文艺工作文件提出艺术工作者要大力运用文艺题材、形式、手段,通过艺术创造深入乡村。该阶段“艺术符号”逐步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①通过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沈宁学者构建了乡村文化符号重塑的“舞台”模型[9]。②民俗艺术领域,陈绘博士认为民俗艺术符号与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10]。③民族服饰领域,安丽哲博士认为民族服饰中的民族特性是通过其符号作用体现出来的[11],这为我国乡村艺术符号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 图8 乡村艺术符号关键词
聚类时区图谱(2000年至2022年)
第二阶段为稳定发展期(2000年至2016年),我国乡村艺术符号研究领域开始逐步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阶段。结合图谱分析发现:①文化研究领域,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策部署,这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考察文献发现,从民族文化视角审视,传统艺术符号能够发挥促进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功能[5]。但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守本开新”,即如何通过创新性来传承、弘扬乡村文化[12]。②应用设计研究领域,研读此类文献发现,将乡土元素应用在“后文化”可变的时代与语境中,能够促进设计创新领域发展[13]。另一方面,卫华学者则反思现阶段新乡村设计仅关注对乡土外观元素的还原应用,缺乏地域文化特色[14]。
第三阶段为突破创新期(2017年至2022年),这是乡村艺术符号挖掘自身可持续更新与再生创新发展时期。①传播媒介研究领域,胡易容博士提出媒介性与艺术符号互为表里[15]。②审美价值领域,胡俊博士认为审美文化与民间乡土传统艺术符号的融合创新,能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世界文明中[16];③艺术特色领域,方李莉教授认为未来应该把艺术符号与乡村建设进行结合,这可以拓展出更多乡村艺术特色领域[17]。④当代价值领域,乔晓光教授通过与不同国家文化遗产主题进行跨文化艺术创作实践与传播,使中国传统艺术及其承载的乡土文化走向世界[18],这为助推乡村艺术符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路径。
2.2.3.2 研究主题方向
(1)系统思维
基于上述对关键词进行阶段性系统分析与总结,发现2000年至2022年乡村艺术符号研究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演进:①传承文化。通过文献分析,学者们从乡村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等不同角度对该领域乡村艺术符号进行价值体系构建,并概括出了“乡愁符号”“动态文化符号”“文化活态和价值构建”“乡土美学符号”“文化审美意识”等系列重要关键词。②民俗艺术。学者们通过田野考察,总结出了如“集体记忆”“空间符号”“精神表征”“群体身份认同”“改造和创意设计”“乡土区域性与民族性”等系列关键词。③创新设计。数字技术为乡村艺术符号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契机,基于此,出现了“数字共生”“动态活化设计”“乡土与时尚链接”“视觉符码”“延续与转译”等关键词,这为助推乡村艺术符号创新设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全局视野
乡村艺术符号从全局视野来看,当前研究不断深化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激增,但同时也具有待突破创新之处。①在乡村建设中,如何对乡村艺术符号进行保护和传承,促进其艺术符号得以活态可持续发展?②在运用与整合原有的乡村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如何把艺术、美术符号融入在乡村建设中?又如何以艺术符号激活乡村价值,建构新的乡土文化与艺术体系,重构乡村象征空间?③如何发挥乡村艺术符号在构建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又如何发挥其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国文化自信,进而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体系?这些问题都意味着我国乡村艺术符号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这也成为学者们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
3 未来研究趋势预测
3.1 以理实并进为主线
梳理文献发现,目前乡村艺术符号对乡村地域性文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设计应用中存在对乡村艺术符号盲目照搬问题。未来研究中需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乡土生活背后所隐含的乡村艺术符号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进行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形成交叉互补、相互融合的乡村艺术符号理论体系。同时需要构建实践与理论并行发展研究体系,基于此,未来我国乡村艺术符号需要通过将乡村在地性符号进行创意转化,实现资源最大化效用,以此建构现代乡村艺术符号体系。同时,未来乡村艺术符号需深入挖掘自身乡土文化和审美价值,构成与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象的双重契合,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
3.2 以研究创新为重心
对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高频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乡村艺术符号需以研究内容创新为重心促进其发展。①乡村艺术符号的发展离不开乡土美学,乡土的实体性存在是审美根基,这就需要以更加高级的审美形式、审美意识呈现乡土之美。②数字媒介时代,乡村艺术符号需要借由媒体的助推搭建乡土文化视听交融沟通渠道,这就亟需构建“艺术媒介符号学”体系,这必然成为学者们未来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③近年学者们开始将艺术符号与人机适用性视角进行结合,扩宽了乡村艺术符号研究领域。
3.3 以技术拓展为依托
①乡村艺术符号借由媒介艺术化的助推,并以多种新智能技术传播形式,共同实现乡村文化表达。未来在数字乡村建设下,乡村艺术符号需要与数字媒体艺术,人工智能相结合,共同打造乡村媒介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型技术方式。②未来乡村艺术符号运用元宇宙理念与技术形式,能够实现乡村智能场景与艺术符号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文化与建设开辟新路径[19]。③未来通过感性工学与乡村艺术符号推演结合的设计方法,能够形成新型乡村文创产品,对乡村艺术符号创新设计起到助推作用。
3.4 以跨界融合为导向
乡村艺术符号研究需要打造新的方法论以及研究范式,以此呈现新动向。①交叉学科研究。未来乡村艺术符号需要与艺术人类学,艺术地理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共建多元化体系,扩展乡村艺术符号研究维度与深度,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实现乡村艺术符号研究走向系统化。②活态文化研究法。未来乡村艺术符号需进行活态文化与内涵价值体系建设,开拓乡村遗产价值保护与传承视野。③定量研究法。未来乡村艺术符号研究应结合定量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20]。
4 结语
本文对乡村艺术符号首次进行学术定义,并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0年至2022年乡村艺术符号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归纳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厘清研究脉络、主题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研究结果梳理发现,未来乡村艺术符号需升华新观点,拓展研究范畴,构建方法论体系,以更多元交叉视角形成乡村艺术符号知识体系,共同促进乡村艺术符号领域多元化融合发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进入《 家具与室内装饰 》杂志官网
注:本文来自《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2023年第05期,本文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请回复“转载”获授权。
欢迎关注《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传播全球家具设计室内装饰领域流行趋势宣传优秀的设计师及其作品推介知名品牌及其产品发布家居行业资讯引导大众消费潮流投稿邮箱: fidjournal@163.com官方网站: www.fidchina.com电话:0731-85623185/85623183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