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新功效+黑科技,美妆品牌的科学故事怎么说?

来源:世展网 分类:美容美发行业资讯 2022-06-01 11:37 阅读:8395
分享:

2025年卡思曼伯香港亚太美容展览会Cosmoprof Asia

2025-11-12-11-14

距离200

首届CBE线上美妆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美妆产业生态重构高峰论坛」已圆满落幕。数据统计,论坛观看量高达11.7W人次,观众点赞互动量达15.9W次。峰会以后疫情时代的美妆新科技为主题,探讨了从上游原料端的科学研发到下游消费者端的科学传播等全链路议题,为美妆产业的发展方向带来了全新启示。

直播期间,在热情互动点赞的同时,观众也围绕嘉宾议题延伸出诸多专业提问,针对备受关注的几个问题,CBE SUPPLY特邀了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雅颜生物首席科学官&前欧莱雅研发创新中心抗衰老科研带头人-Daniel Chen、某新锐品牌研发总监&前欧莱雅/3M高级科学家-张晔翔、懿奈(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总监-陈亮(知乎成分党科普工作者 科学怪人-K博)、奇华顿商务拓展-吴佳铭、奇华顿技术经理-黄娟、观辰生物创始人-乔舰(知乎时尚盐究员 胖博士)、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知乎时尚盐究员-配方师Rex和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知乎美容护肤优秀答主-俞晓答疑解惑,9位大咖畅抒己见,并从不同维度给出了深中肯綮的行业启示。

ques

Q

tion

情绪护肤·功效宣称

视频中嘉宾依次为:K博、Daniel、乔舰、俞晓

Q1:

功效宣称新规下,牵涉到情绪类的宣称及宣传,企业该如何定性/定量的检验评估此类功效宣称?

乔舰/胖博士

观辰生物创始人

知乎时尚盐究员

(向上滑动查看)

关于如何对于情绪美容、情绪护肤、运动护肤等做一些新的宣称,我觉得有几个方向。

第一种方向,就是按照我们新化妆品法规的监管要求,去做这种新的宣传或测试。其实,新的法规对于这种新的宣称也是开了口子,当然也是有一些明确的要求,所以关于问题中涉及到的宣称,可能算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难的路吧,因为会涉及到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测试及设备,包括一些新的通路。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想象出来(结果)肯定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出具一份得到药监局认可的一个测试和功效报告,以及新的功效宣称。

但是,可以说这样的收益也是最大的。因为当你作为一个品牌去开发出了这么一个测试方法,或者说得到药监局认可的一个新的功效的时候,意味着你在市面上是有一段时间的独占性,那么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护城河,可以说,风险和机遇并存。

第二种方法就是做成分/原料的(市场)教育。当品牌把这个原料本身和这个功效去结合起来(传达给市场),然后让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共识,如此一来,当消费者看到产品中含有这种成分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个功效。

举个例子,比如说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其实有很多的这个功效,这些功效的测试、包括临床测试,也都是具备的,但是这么多年的市场教育下来,大家已经把透明质酸和保湿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产品当中添加透明质酸的时候,大家自然就联想到保湿,这也是多年市场教育的一个结果。还有神经酰胺,说起神经酰胺,大家就想起屏障修护。

同理可应用于神经美容学,企业可以去做类似的市场教育。比如说对于某一个比较好的功效成分,在市场教育的时候把它和神经的功效结合起来,加之以长期不断的推广,无论说是达人投放、短视频投放也好,还是做详情页的市场教育也好,或者是在私域做市场教育,久而久之,消费者就形成了对于这个成分的认识,对于成分认识达成共识之后,那么当你的产品中含有这个成分的时候,消费者自然而然地会把它和情绪美容来结合在一起。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这个风险。第一,凭借一个品牌、或者几个品牌的力量,能不能把一个成分炒火?因为一个成分的火,可能有必然,也有很多这个偶然的因素在里面。那么第二个(风险),即当一个成分火了之后,那么你能用,你的竞争对手也能用,如此就失去了一定的独占性。总之,市场教育的方式相比较硬刚药监局,去做新功效测试来说,虽说在法规层面上的要求没那么高,时间成本也可能会稍微低一点,但是在市场投入方面、市场教育方面,会有更多的要求。

第三种方法,就是去做一个类似于靶点的研究。就是说找到相关的靶点,然后对于这个靶点,可以得到一些现有的测试,然后把这么一套数据和神经美容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比如说CB2受体,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些供应商已经有相关产品出现,这些产品从机理上来说,对这个CB2受体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做一些体外细胞实验,在功效测试的时候,落到舒缓、镇定的层面,那么通过这样一个细胞层面的测试,就可以去实行情绪护肤的一个通路的研究。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接下来的3D皮肤模型测试也好,人体测试也好,去和现有一个功效上面去靠拢,也相当于说,这个功效测试是符合要药监局现有的功效需求的,但是在宣称来说,或者说在宣传的时候,因为能够通过细胞测试、有这样一些靶点,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去实现一个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方式。

所以整体上来说,对于情绪美容这个新的功效领域,收益最高的就是直接去做新功效的这个宣称,然后去做相关的测试,以满足你的需求。第二种,就是说去从侧面进行市场教育,然后把这个成分和这个情绪相关的这么一些护肤知识联系起来,让消费者形成这种共识。第三种,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靶点,通过这些细胞的测试,去确认它的这么一个功效,然后再从3D皮肤模型测试或者人体测试,然后去套用现有的功效,来实现一个市场的差异化宣称。

向上滑动查看

俞 晓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

知乎美容护肤优秀答主

(向上滑动查看)

其实从2021年开始,法规与产品的功效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比如说像美白、防脱、祛痘、修复等这些需要人体实验进行验证;像抗皱,控油等则需要体外实验;而针对保湿,提供文献知识即可。所以,在宣称这一块,我个人认为要求更高也更严。但我觉得,化妆品法规虽然严格,其本质依然是鼓励创新,希望市场上的产品能够更加的生机勃勃,百花齐放,而不是说给大家设置更多的限制。

所以,我觉得现阶段来说,产品的主打功效肯定还是需要纳入到法规所允许这些功效宣称之中,但是作为一种差异化,或者说是为产品提供更多价值的方式,情绪相关的宣称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或亮点引入宣称页面当中。当然,这种引入同样需要匹配相关的证明,比如情绪相关的某个生物标志物的上升或者是下降,也可能是消费者使用后的评价或体验,即使是加上这些情绪功效的宣称,也必须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如此,它作为补充性功效的方向仍然是可行的。

向上滑动查看

陈亮/科学怪人-K博

懿奈(上海)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创新研发总监

知乎成分党科普工作者

(向上滑动查看)

首先,情绪护肤是这两年美妆护肤领域一个非常流行前沿的概念。当然了,很多科学循证也证明确实情绪、压力确实可以通过内分泌、内稳态等通路影响我们的皮肤状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情绪压力会促进我们体内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对皮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导致我们真皮层珍贵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的减少,从而诱发皮肤衰老问题。与此同时,皮质醇还会加剧紫外线造成的皮肤炎症的刺激,从而造成皮肤严重的敏感问题,比如干燥脱屑、刺痛泛红问题。

      

另一方面确实就如问题所说,现在国家药监层面对化妆品的功效宣称规范划分得比较严格,除了药监局划定的26个功效之外,其他的任何宣称,要么证明是新功效,要么就很大可能会是违规宣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品牌还是要跟着国家的法规节奏走。虽然不能直接在官方详情页宣称情绪护肤,但是可以通过RTB的模式和消费者进行沟通。简单来说就是告诉消费者,情绪和压力会导致的皮肤问题,比如刚才说的衰老、敏感、或者色沉等,然后告诉消费者使用什么成分、科技可以帮助她解决情绪肌肤问题,最终产品落在benefit上,也就是功效上。比如紧致肌肤、均匀肤色,强韧屏障等。以上这是ToC端的产品宣传和沟通。回到ToB端,也就是和一些专业成分党和KOL的沟通。这一块沟通就可以说得更科学、专业一点,帮助他们更好得理解和接受情绪护肤,然后通过科学的沟通建立品牌的信任,这点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群,分别做合规、合理范围内最好的产品沟通吧。

向上滑动查看

Daniel Chen

雅颜生物首席科学官、

前欧莱雅研发创新中心

抗衰老科研带头人

(向上滑动查看)

谈到情绪类,比如说芳香疗法,或者说通过愉悦的肤感来改善情绪,这样的宣称实际上是很敏感的词语。关于情绪护肤的宣称,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通过科学测量的层面。关于这个层面,至少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心理问卷的方法,即通过调查问卷来询问受试者,他使用了产品之后,觉得这个香味给他带来怎样的情绪改变,或者是通过心理状态的问卷去做一些测评;第二个方法是仪器测量,比如说可以测脑电波、大脑血流量的这样一些神经科学的仪器,可以用于做一些关于情绪方面的测量。

不过,以上只是在科学层面,我们要特别当心法规层面(的问题),在法规的层面,这方面的宣称要特别谨慎,有些事情可能是不能做的。

具体原因,我们来看两点。第一点是关于化妆品的定义,化妆品监督条例对化妆品做了一个定义;第二点是广告法的规定。

首先从化妆品监督条例的定义来讲,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适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产品。定义里没有提到任何所谓的改善情绪,或者对情绪有好处的地方,或者芳香疗法这样的词语,(所以情绪护肤)实际上是不符合化妆品定义的。

第二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告法第17条规定的要求,除了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以外,禁止其他任何的广告,涉及到疾病治疗功能,并且不能够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的这样的规定。这意味着,化妆品作为一种日用化工产品,它不是药品,也不是医疗器械,所以不能用于任何医疗用途,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产品因为宣称芳香疗法被处罚的原因。

所以从化妆品的定义和这个广告法的层面,情绪护肤概念的宣称要特别谨慎,因为法律是不支持的。不过,从科普的层面,或者与消费者沟通的层面,传播一个关于嗅觉、神经系统、关于芳香疗法的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是科学机理,我觉得是可以的,只不过在产品的功效宣传层面要非常慎重,因为这个属于医疗用语,所以在产品宣传的时候,要非常严格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但是,也不用过分的悲观,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科学普及的工作、和消费者沟通的工作。在传播层面去传播科学知识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要去把它和产品的特定功效联系,这一点要特别谨慎。

向上滑动查看

张晔翔

前欧莱雅/3M高级科学家、现任某新锐品牌研发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

肤感评测。对于亚洲人特别在中国,护肤品和彩妆的肤感尤为重要;除了功效以外,好的肤感能给消费者带来无与伦比的体验。目前很多大品牌在肤感方面都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负责开发和评测,比如欧莱雅等。

香味香氛。好的香氛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跟情绪会非常相关。我记得有一款香精,它传递的故事就是莫奈当年居住过的一个叫奥特伊的地方,创作了很多户外产品(如名画《奥特伊的花田》)它所传递的清新柑橘香气,还伴随着雪松的香味,会令人非常愉悦舒缓。

某些特殊活性物其实也跟情绪相关。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嘴角上扬就代表着微笑和愉悦;某些活性物它因为可以促进弹性蛋白的增加,能够有效的缓解嘴角松弛,甚至有一些嘴角上扬的功效,可以传递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功效”。有些植物提取物本身含有放松心情的化合物,比如圣约翰草中含有金丝桃素可以缓解情绪紧张,同时圣约翰草又是抗炎舒缓的活性成分。

彩妆和敏感肌。敏感肌大家其实聊得很多了,但是敏感肌适用或者舒适的彩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作为彩妆本身而言,就是会使人自信、愉悦,但是很多人因为皮肤敏感会慎用粉底液。我知道我们国内有些优秀的原料厂商如联合微粉他们在色粉改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正在开发一些敏感肌适用,并且持妆效果非常好的色粉。我觉得品牌方可以依据产品定位深入研究,开发出敏感肌适用,妆效好且持久的彩妆产品,也是在情感方面一个大的突破口。

向上滑动查看

吴佳铭  黄娟

奇华顿商务拓展

奇华顿技术经理

目前化妆品新规中的功效宣称评价项目要求中,并不包括情绪类的具体要求。在政策专家的解答中,是这样的描述的:对上市化妆品中占大多数的能够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识别的(如清洁、卸妆、美容修饰、芳香、爽身、染发、烫发、发色护理、脱毛、除臭和辅助剃须剃毛或通过简单物理遮盖、附着、摩擦等方式发生效果等)宣称,均免于功效评价。

ques

Q

tion

跨界技术·美妆创新

视频中嘉宾依次为:REX、K博、俞晓、乔舰

Q2:

什么样的跨学科技术可能在短期内影响美妆行业?

乔舰/胖博士

观辰生物创始人

知乎时尚盐究员

(向上滑动查看)

其实跨学科技术对于大的化妆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比如我之前所在的拜尔斯道夫和欧莱雅,都对这块非常重视。在拜尔斯道夫,有个专门的团队叫off-core scouting,他们会去看一些跨行业的技术;欧莱雅也是,我所在的原料部门时刻关注着跨行业的新技术,我们将此类技术统称为technology transfer。

我觉得这种借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工艺,还有一个是相关技术的借鉴。从原料生产工艺上来说,化妆品原料本质上属于精细化工的一种,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其他行业的一些生产工艺来实现化妆品的定制化生产,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这些曾经成本比较高的原料价格降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这种有毒有害的工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满足了化妆品对绿色天然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像去年火到今天的合成生物学,就是个非常好的案例。虽然我们会去嘲笑它就是一个转基因技术,但实际上,它通过基因表达的优化去做微生物的整个生产,再通过后续进一步的提纯,能够实现很多产品的定制化生产,而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可以把整个生产成本压缩下来,能够通过微生物来实现很多想要的产品。同理,比如说依克多因这种化妆品活性成分,还有人源胶原蛋白,也是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其他生产工艺,包括一些源自天然的一些生产工艺,比如我现在创业做的就是以天然的多糖,如多羟基化合物,来得到一些小分子活性的工艺,其实都算是化妆品对其他行业的借鉴。

另外,像其他行业用的比较成熟的一些产品也是我们化妆品行业可以去用的,一个是生物医药行业,还有一个是食品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基本上可以说是走在化妆品的前沿,无论是多肽,还是包裹技术,其实在生物医药行业都是习以为常的。

现如今我们慢慢地将这些应用到化妆品行业,比如说最典型的靶向药,化妆品里面也会有这样的一些宣称;比如说像脂质体包裹技术,也是从医药行业来的,包括一些化妆品的活性成分,最早也是在做整个生物医药的相关研究时发现的,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去关注的,但要说具体是哪一个技术或者成分,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谁都不是先知。

另外值得借鉴的行业就是食品,因为食品方面很多的剂型、工艺,比如说包装工艺,其实和化妆品很相像。举个例子,像冻干技术。冻干技术当然在药里面用了,但是药里这个冻干成本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冻干产品出现,因为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规模,通过规模大的优势能够把成本急剧压缩,这样把成本压缩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化妆品里面去用。所以,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可以去关注的一点。

当然,我们去看的这种兄弟行业,还不仅限于医药和食品行业,还有色粉色料,很多是来自于涂料或者纸盒油漆行业的,包括像最早的这个ab胶,我们指甲油上面的这些胶,也是来自于涂料行业的,还有紫外固化的胶。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大开脑洞的话,其实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的。

最后再举两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气凝胶是一种高孔隙率的材料,最早是作为保温材料用于航天领域,后来发现它效果特别好,所以就应用在化妆品当中。有机硅也是,它最早被开发出来是为了适应极端环境的同时,保证易塑性的特性,后面发现它这个特性在化妆品里面应用的效果特别好。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原料开发人员,或者化妆品开发人员,可以保持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去看看其他的行业,挖掘一些新的、有意思的东西用于化妆品。

向上滑动查看

配方师Rex

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硕士

知乎时尚盐究员

2021新知答主

(向上滑动查看)

我认为有如下几个领域,第一个就是生物技术领域。现在大家知道的各种皮肤微生态的科技,如二裂酵母发酵物,乳酸菌发酵物等等,都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延展,并且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更深入,会有更多的发酵产物被运用到化妆品里面。比如华熙生物就筛选了不同的菌株来达到不同的功能,而山东福瑞达则把海藻和益生菌共同发酵,实现了更好的护肤功能。

另外合成生物学领域也是一个突破点。比如现在的麦角硫因、依克多因这些都是通过合成生物学,操控一些微生物进行合成再进行纯化的,对那些很难化学合成的成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此外,像现在的各种胶原蛋白,不管是I型还是III型,也都是通过细菌或者真菌进行生产的,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还能控制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减少过敏性,提高渗透力等等,这些都已经用在很多产品中了。

另外一些比如外泌体技术等也在慢慢开始兴起,虽然对它的未来并不是很确定,但也证明生物技术和化妆品的相关性的很密切的。

除了生物科技方面,各种材料学的进展也是有利于化妆品行业的发展的。

比如面膜的膜布材料,这两年的发展就很迅速,从原来的无纺布到天丝,再到各种植物纤维等等的创新,都和材料学的发展有关,甚至还有一些微电流、发热相关的面膜材料都在研发之中。包装方面也涉及到各种材料的发展,比如可持续天然的包装,以PLA为代表的一些生物降解材料等等,都在蓬勃发展。

最后就是数字化的趋势。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人工智能的兴起等等,不仅是噱头,有时候也会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比如巴斯夫就有全自动的配方机器人,也有规模很大的计算机中心,都是可以加快配方和原料的快速研发,比起传统的人工操作要迅速得多。

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功效测试需求,究竟什么样的配方和成分的组合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这方面也需要大数据和AI的帮忙,把这些都用到最前端的配方设计中去,整个研发的流程就会加快。

而在消费者测试评估方面,主观的消费者打分和配方的某些原料之间的关系等,以前都是很难去找到联系的,但如果有足够大的数据,这些也是很有可能的。将来设计配方的时候,配方师过去的经验也许就没那么管用了,计算机做出来的可能肤感更好,效果更佳。

当然了,不论是什么技术,实际上要对皮肤带来真正的益处才是有用的。像各种活性物、各种黑科技等等,实际上都要通过细胞、3D皮肤、人体功效等方法来验证,不能为了噱头而创造一些概念。

另外涉及到新成分,国内的法规还是比较严格的,从安全性到功效都要做一遍,完全创造新的成分还是很有风险的一件事情。

向上滑动查看

俞 晓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

知乎美容护肤优秀答主

(向上滑动查看)

在我看来,护肤品本身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行业,它包括了像制药、生物、材料学、医学、植物等学科领域,化妆品科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它的时间远远不如上面这些领域长,因此,非常适合去吸收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并纳入其中。

我觉得,短期内有一些领域其实是非常有希望为化妆品行业提供一些即战力。其一,我认为是透皮技术,这个对化妆品的吸收和成分的起效是至关重要的。在护肤品科学发展的这些年来,透皮技术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其中可能会有载体类的技术,比如说更为智能的一些纳米载体,在抗肿瘤领域,一些更加智能化的纳米载体,它可能会实现像光响应,热响应,PH响应,酶响应等,这样的载体已经成功搭建了非常多类型,数不胜数,而且对于皮肤这个微环境来说,我们同样可以引用这样的思想,或者说设计逻辑去精细化的设计这类响应性的智能载体,从技术上面来说,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的。

除了载体外,还有一些透皮类的工艺技术,也是可以和护肤品有非常好的结合,比方说微针。虽说目前法规并不是非常认可微针在化妆品中的运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对于美容护肤产品而言,微针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透皮手段。

除此之外,像微流控这样的技术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微流控的操作性其实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调控像孔道的尺寸、液体的流速、溶液的浓度等,得到的一些载体微粒,它的可控性其实是非常之强的。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其实微流芯片,目前很多都是通过光刻蚀的一些技术来做出来的,在整个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进行非常精密的调控,这其实也属于智能制造的领域,跟我们国家的一个整个大的环境和趋势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投入的领域。

另外一个领域,我认为是皮肤仪器类。皮肤仪器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大一点的话,我觉得可能是更偏向研究和检测类的仪器。比如说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些日系品牌,像花王、资生堂等,他们的基础研究中,就会对皮肤的一些生理学特点进行非常大的投入,他们的一些检测方式和设备也比我们的一些技术要更为先进,他们因为这样的一种投入,也是发现了非常多我们忽视的点,比方说一些新的皮肤结构,或者说皮肤学中的一些生理现象,也可能是一个新的靶点,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虽然看起来很前沿,或者说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往往意味着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会成为一种驱动力来驱动产品的发展,以及一些新的产品系列的开发。

再往小一点说,皮肤仪器可能是更加偏向一些家用化的产品,像现在比较火的一些射频仪,微电流的一些仪器等等,其实从技术上来说,他们的难度可能并没有那么大,而且我们知道仪器和护肤产品之间的结合,在效果上来说是非常好的,它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结合方式,会有协同促进的作用。这个市场其实还是蛮大的,利润也很高,但目前来看,真正做得好、或者说很出挑的品牌并不是那么多。也就是说市场还没有那么的卷,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和研究方向。

向上滑动查看

陈亮/科学怪人-K博

懿奈(上海)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创新研发总监

知乎成分党科普工作者

(向上滑动查看)

首先,从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美妆护肤领域确实是需要和前沿的科技,尤其是生物医学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护肤不是玄学,它是有科学道理的,虽然它的功效不如医美来得快,但它也有它的特点。在我看来,护肤是日常皮肤的预防,医美是它即时功效的补充。正因为如此,护肤也是讲究功效的。这两年,大家也能看得出,无论是国家的法规,还是行业的要求,都对产品的功效型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品牌方思考几个问题:如何深入分析和洞穿消费者的皮肤问题?如何精准地找到皮肤问题产品的深层次或者根源的原因?如何做到科学的成分复配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那这其中很多皮肤问题原因的拆解,你会发现有很多前沿的科技概念融合在里面,比如与敏感肌炎症性衰老有关的SASP分泌表型,比如与皮肤吸收、防御相关的生物节律概念,再比如与皮肤补水锁水相关的水通道蛋白概念,还有一些其他的,如什么暴露组学、外泌体技术等。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前沿跨学科的技术已经大面积用在护肤品开发理念中的,但可能因为概念比较新颖、难懂,所以品牌换了一个市场的语言来和消费者沟通,但实际这些技术已经有应用了。

再比如说,还有一些先进的靶向、包裹和透皮技术,这个在短期内也会快速影响行业的发展。护肤品,说白了,里面的活性成分最终还是要进入皮肤在皮肤不同维度发挥作用的。所以这些成分如何更好、更快的透皮吸收,怎么定位到想要它去的地方,也就是作用位点,这个一直是行业专业,尤其是一些皮肤科医生非常关注的话题。那目前我知道,有一些离子液体透皮技术、超分子包裹技术以及主动靶向的技术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我觉得这块大家可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下。

至于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就是和消费者沟通的问题,你怎么把这些难懂的技术语言转变成消费者容易懂的市场语言,让消费者理解接受并为此买单,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一个就是核心科技的专利保护,品牌花了大力气,好不容易搞出了一个核心科技,一定要注重成果的保护。这些成果最终会转变为品牌的核心资产,以此来构建整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向上滑动查看

张晔翔

前欧莱雅/3M高级科学家、现任某新锐品牌研发总监

(向上滑动查看)

我觉得有合成生物学和组织修复学会极大程度影响到新一代高科技化妆品。

其中,外泌体作为皮肤修复的利器,将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所谓外泌体,是细胞培育过程中分泌的营养物质也是一切细胞因子的营养液,其因调节细胞生长和免疫应答等功能而被科学家应用于皮肤修复领域。作为一种活细胞分泌的亚细胞成分,外泌体中含有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细胞状态与功能的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参与皮肤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各个过程,通过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血管新生,调节免疫反应来促进创伤愈合与皮肤组织再生,为进一步实现无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因此,它在创面愈合,受损肌肤屏障修复,疤痕去除方面也许会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除了技术方面,法规也是干细胞(包含外泌体)应用的最大障碍。如何合法合规,有效且安全地开发此类原料是最大的障碍。

除此以外,发酵等绿色工艺开发的新原料,由于其安全环保高效的特点也会成为下一代高科技原料的代表。麦角硫因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非常绿色安全,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补充,甚至用于孕妇和婴儿;并且一些研究表明,麦角硫因可以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照射。虽然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其紫外线吸收特性,但它也被证明可以通过Nrf2/ARE提高人类角质细胞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水平来保护。抑制角质细胞中的Nrf2或OCTN1表达抑制了这些保护作用。另一项研究表明它还可以防止紫外线诱导的线粒体DNA损伤。抗氧化,美白消炎等功效会使麦角硫因在新一代的护肤品中发挥重大功效。

向上滑动查看

梅 鹤 祥

弗图医学创始人

能够促进化妆品技术快速提升的有多种。简单的比如天然产物的改造,能提供天然来源的技术;生物信息网络,可以提高靶点鉴别的准确度;经皮输送技术,如促渗剂、微囊、脂质体技术,可以提高成分的利用率;合成生物技术,提供更多创新成分。

concl

C

usion

结语

看完这些行业大咖们鞭辟入里的分析,不知是否解答了大家对情绪美容的功效宣称、跨学科技术的引入借鉴的疑惑。

诚如以上嘉宾所述,虽然情绪护肤尚不属于食药监局所认定的26项功效宣称名目中,但在诸多科学循证的背书下,情绪护肤依然可以作为美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点赋能品牌的市场教育,通过和消费者和美妆KOL的长期沟通,逐步构建专属自身的品牌印象。当然,前提是关于情绪护肤的宣称确实言之有理、有据可依。

至于跨学科技术在美妆领域的应用,所谓万物相通,万事相循,跨领域的技术、产品对美妆产品的开发总能总能提供许多超乎预期的可能,无论是近亲的医学领域,还是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航空领域,都有可能成为美妆研发人员的灵感缪斯。

下期预告:

1、如何将品牌的核心科技向消费者做有效传达?

2、疫情下,人与人交流机会的减少,产品的优点,如肤感/香型无法被消费者直接感知到,此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做有效的传播?

且期待大咖们娓娓道来。

活动预告

CBE线上6月新品季

首届CBE线上展好评如潮,【CBE云逛展】365天的全天线上服务也由此拉开序幕。

6月22日-24日,CBE将继续整合线上线下庞大的资源,以CBE云逛展为主要载体,联动CBE商贸社群,隆重推出“CBE线上6月新品季”。优选潜力品类,集结2022年度美妆新品,通过三大线上贸易通道,结合展示、直播等形式,多维度助力美妆年度新品突围,开启线上贸易新篇章。

相关美容美发行业展会

2025年中国美容博览会-上海美博会CBEChina Beauty Expo

2025-05-12~05-14 距离16
9770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卡思曼伯香港亚太美容展览会Cosmoprof Asia

2025-11-12~11-14 距离200
18236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中国(广州)国际头皮健康产业展览会CIHF

2025-09-02~09-04 距离129
58228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杭州国际美容博览会CBE

2025-08-20~08-21 距离116
47585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香港美容与健康生活展览会Beauty & Wellness Expo

2025-08-14~08-18 距离110
91467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香港亚太美容化妆品包装材料展览会Cosmopack Asia

2025-11-11~11-13 距离199
8522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广州美发用品展-中国发博会CIHF

2025-09-02~09-04 距离129
76135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上海美博会-上海美容展CIBE

2025-06-24~06-26 距离59
125126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5103086018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